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与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改进的PHEV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16-30页 |
2.1 改进后的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16-20页 |
2.1.1 前轮驱动 | 第17-18页 |
2.1.2 后轮驱动 | 第18页 |
2.1.3 四轮驱动 | 第18页 |
2.1.4 制动距离的比较 | 第18-20页 |
2.2 改进后的并行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0-29页 |
2.2.1 前轮驱动 | 第21-23页 |
2.2.2 后轮驱动 | 第23-24页 |
2.2.3 制动距离的比较 | 第24-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再生制动回收效率影响因素 | 第30-42页 |
3.1 混合程度的影响 | 第30-33页 |
3.1.1 改进后的理想策略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改进后的并行策略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 路面附着系数的影响 | 第33-38页 |
3.2.1 改进后的理想策略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2 改进后的并行策略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驱动形式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1 改进后的理想策略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2 改进后的并行策略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建模 | 第42-60页 |
4.1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建模 | 第42-49页 |
4.1.1 传统内燃机汽车 | 第42-43页 |
4.1.2 传统策略的PHEV | 第43-48页 |
4.1.3 改进策略的PHEV | 第48-49页 |
4.2 并行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建模 | 第49-59页 |
4.2.1 传统内燃机汽车 | 第50-51页 |
4.2.2 传统策略的PHEV | 第51-55页 |
4.2.3 改进策略的PHEV | 第55-58页 |
4.2.4 改进策略的PHEV极限形式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制动力分配策略仿真分析 | 第60-80页 |
5.1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60-64页 |
5.1.1 前轮驱动 | 第60-62页 |
5.1.2 后轮驱动 | 第62-63页 |
5.1.3 四轮驱动 | 第63-64页 |
5.2 并行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64-74页 |
5.2.1 前轮驱动 | 第64-69页 |
5.2.2 后轮驱动 | 第69-74页 |
5.3 混合程度的仿真分析 | 第74-76页 |
5.3.1 改进后的理想分配 | 第74-75页 |
5.3.2 改进后的并行策略 | 第75-76页 |
5.4 路面附着系数的仿真分析 | 第76-78页 |
5.4.1 改进后的理想策略 | 第76-77页 |
5.4.2 改进后的并行策略 | 第77-78页 |
5.5 驱动形式的仿真分析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