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文学接受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2页
1 新历史主义理论主张与本土结缘第12-20页
    1.1 先锋性质的理论主张第12-15页
        1.1.1 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第12-14页
        1.1.2 意识形态与历史现实的交汇场第14-15页
        1.1.3 颠覆、抑制和巩固第15页
    1.2 稳步推进的传播研究第15-20页
        1.2.1 广泛译介和不断探索第15-18页
        1.2.2 深入延伸和当代反思第18-20页
2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小说创作第20-32页
    2.1 颇富争议的定名源起第21-23页
    2.2 内在契合的创作特征第23-32页
        2.2.1 动态对话中的真实坍塌第23-24页
        2.2.2 意义消解与虚无的本质第24-25页
        2.2.3 偶然性决定的历史发展第25-26页
        2.2.4 主体意识的当下对接第26-28页
        2.2.5 边缘化选择和民间视野第28-32页
3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成和应用第32-45页
    3.1 两面观的审视接受第32-35页
        3.1.1 积极作用与努力借鉴第32-33页
        3.1.2 消极影响和客观分析第33-35页
    3.2 本土语境下的综合利用第35-45页
        3.2.1 “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35-39页
        3.2.2 新锐批评家的转化利用——以张清华为例第39-45页
4 新历史主义文学发展的反思与深化第45-53页
    4.1 走向虚无的先锋实验和任意架构的娱乐风向第46-49页
        4.1.1 迷茫的虚无和意义的消亡第46-47页
        4.1.2 消费时代的媚俗和娱乐第47-49页
    4.2 某种程度的传统复归与本土融合的变异第49-53页
        4.2.1 凝练的基底与传统的渗入第49-51页
        4.2.2 复古主义倾向抬头与“第三种历史剧”第51-53页
结束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元神怪类小说话本研究
下一篇:《聊斋志异》女商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