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口方言语音实验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龙口概况 | 第12-19页 |
一、 人文历史概况 | 第12-13页 |
(一) 地理气候 | 第12页 |
(二) 人口面积 | 第12-13页 |
(三) 历史沿革 | 第13页 |
二、 方言概况 | 第13-19页 |
(一) 方言归属 | 第13-15页 |
(二) 方言音系 | 第15-17页 |
(三) 相关方言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方案和意义 | 第19-23页 |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一) 方言调查准备工作 | 第20页 |
(二) 方言调查 | 第20-21页 |
(三) 建立语音数据库 | 第21-2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语音格局概说 | 第23-2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内容和框架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元音格局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元音格局概说 | 第26页 |
第二节 一级元音的统计分析 | 第26-34页 |
一、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二、 一级元音的统计分析 | 第27-33页 |
(一) 与普通话一级元音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二) 不同性别的分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三) 与普通话共振峰模式比较 | 第32-33页 |
三、 实验结论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声调格局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声调格局概说 | 第34页 |
第二节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一、 发音样本的选择和制作 | 第34-35页 |
二、 声学参数的提取 | 第35页 |
三、 语音数据的相对化 | 第35-36页 |
四、 相对化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6页 |
五、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语言学分析 | 第36页 |
第三节 单字音的统计分析 | 第36-43页 |
一、 语音样本的统计分析说明 | 第36页 |
二、 语音样本的主体分布 | 第36-41页 |
(一) 四位发音人的调型 | 第36-38页 |
(二) 调类分析 | 第38-41页 |
三、 不同性别的分组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实验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辅音格局 | 第44-85页 |
第一节 辅音格局概说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塞音的实验分析 | 第45-74页 |
一、 单音节中塞音的 VOT 分析 | 第45-66页 |
(一)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66页 |
(三) 实验结论 | 第66页 |
二、 塞音闭塞段(GAP)时长分析 | 第66-74页 |
(一)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67-68页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三) 实验结论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擦音的实验分析 | 第74-80页 |
一、 擦音概说 | 第74页 |
二、 擦音的音长分析 | 第74-80页 |
(一)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三、 实验结论 | 第80页 |
第四节 塞擦音的实验分析 | 第80-84页 |
一、 塞擦音概说 | 第80页 |
二、 塞擦音的音长分析 | 第80-84页 |
(一) 实验语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三、 实验结论 | 第84页 |
第五节 清辅音声母时长比较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后记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