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审视 | 第15-26页 |
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 | 第15-23页 |
(一) 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初创(1897—1904) | 第15-16页 |
(二) 日本模式的移植(1904—1922 年) | 第16-18页 |
(三) 美国模式的移植(1922—1949) | 第18-21页 |
(四) 苏联模式的移植(1951 年—20 世纪末) | 第21-22页 |
(五) 新世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 第22-23页 |
二、传统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 培养目标定位较低 | 第23-24页 |
(二) 培养口径狭窄 | 第24页 |
(三) 师范特色不鲜明 | 第24-25页 |
(四) 教学上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 第25页 |
(五)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 第26-46页 |
一、北京师范大学“4+X”模式 | 第26-32页 |
(一) “4+2”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国际背景和现实需要 | 第27-29页 |
(二) “4+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 第29-30页 |
(三) “4+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 第30-32页 |
二、四川师范大学“2+2”模式 | 第32-36页 |
(一) “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 第32-33页 |
(二) “2+2”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三) “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35-36页 |
三、上海师范大学“3+3”模式 | 第36-38页 |
(一) “3+3”模式的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二) “3+3”模式的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三) “3+3”模式的实施愿景 | 第38页 |
四、河北师范大学“3.5+0.5”模式 | 第38-40页 |
(一) 顶岗实习支教的特征 | 第39-40页 |
(二) “3.5+0.5”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40页 |
五、青海师范大学“全程培养模式” | 第40-43页 |
(一) 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 | 第41-42页 |
(二) 教师教育全程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 第42-43页 |
六、目前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一) 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期调研 | 第43-44页 |
(二) 忽视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科学优化 | 第44页 |
(三)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平台,途径单一 | 第44页 |
(四) 缺乏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 | 第46-64页 |
一、教育人才培养需处理的几个关系 | 第46-49页 |
(一) 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二) 宽文化与厚基础的关系 | 第47-48页 |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关系 | 第48页 |
(四) 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 第48-49页 |
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想 | 第49-64页 |
(一) 合理定位:师范院校的整合与提升 | 第49-52页 |
(二) 强化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 | 第52-53页 |
(三) 优化课程结构 | 第53-60页 |
(四) 加强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 | 第60-62页 |
(五) 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