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内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法理剖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 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博弈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二、 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三、 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税法学基础 | 第19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相关概念和作用 | 第19-25页 |
一、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概念 | 第20页 |
二、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作用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实践探索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25-27页 |
二、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主要内容 | 第29-33页 |
一、 现行企业所得税立法 | 第29-31页 |
二、 现行个人所得税立法 | 第31页 |
三、 现行增值税条例 | 第31-32页 |
四、 现行营业税条例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欠缺 | 第33-39页 |
一、 税收立法的层级较低 | 第33页 |
二、 税收激励针对性不强 | 第33-35页 |
三、 税收激励覆盖面较窄 | 第35-36页 |
四、 税收激励未惠及高素质人才 | 第36-37页 |
五、 税收激励存在新盲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特色 | 第39-46页 |
第一节 税收立法的层级较高 | 第39页 |
第二节 税收激励针对性较强 | 第39-42页 |
一、 加计扣除研发支出 | 第40-41页 |
二、 加速折旧固定资产 | 第41页 |
三、 设准备金降低风险 | 第41-42页 |
四、 顺应变化调整政策 | 第42页 |
第三节 税收激励覆盖面较广 | 第42-43页 |
一、 税收激励突破行业限制 | 第43页 |
二、 税收激励简化手续限制 | 第43页 |
第四节 税收激励向高素质人才倾斜 | 第43-46页 |
一、 税收鼓励高素质人才教育 | 第44页 |
二、 税收提升科研人才积极性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税收立法的建议 | 第46-52页 |
第一节 提高税收的立法层级 | 第46页 |
第二节 加强税收激励针对性 | 第46-48页 |
一、 加强研发阶段的针对性 | 第46-47页 |
二、 加强具体项目的针对性 | 第47页 |
三、 加强专项抵扣的针对性 | 第47-48页 |
四、 加强转让交易的针对性 | 第48页 |
第三节 扩大税收激励覆盖面 | 第48-49页 |
一、 以“普惠制”取代“特惠制” | 第48页 |
二、 以精简审批取代繁琐审批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注重激励高素质人才积极性 | 第49-50页 |
一、 适当调整科研人员计税标准 | 第49页 |
二、 降低个人知识产权收益税率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填补税收激励新盲区 | 第50-52页 |
一、 新型知识产权税收激励立法建议 | 第50页 |
二、 设置新型知识产权税收兜底条款 | 第50-51页 |
三、 尝试构建专业机构联合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