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的市场诚信状况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商业欺诈历程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第2章 商业欺诈防范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商业欺诈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法律视角下的商业欺诈界定 | 第18-19页 |
2.1.2 经济视角下的商业欺诈内涵 | 第19-20页 |
2.2 商业欺诈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2页 |
2.2.1 商业欺诈与传销 | 第20-21页 |
2.2.2 商业欺诈与商业投机 | 第21页 |
2.2.3 商业欺诈与商业侵权 | 第21-22页 |
2.3 商业欺诈防范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2.3.1 信息不对称 | 第22-23页 |
2.3.2 制度经济学 | 第23-24页 |
2.3.3 博弈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商业欺诈的表现形式、特征与成因探究 | 第26-34页 |
3.1 商业欺诈的表现形式 | 第26-29页 |
3.1.1 典型的商业欺诈 | 第26-27页 |
3.1.2 商业欺诈类型总结 | 第27-29页 |
3.2 商业欺诈的特征 | 第29-30页 |
3.3 商业欺诈的成因探究 | 第30-34页 |
3.3.1 商业欺诈的内部原因 | 第31页 |
3.3.2 商业欺诈的外部原因 | 第31-34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欺诈防范中出现的问题 | 第34-38页 |
4.1 监管主体欠缺职能执行力度,监管领域混乱 | 第34页 |
4.2 缺少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传递机制效率低 | 第34-35页 |
4.3 反商业欺诈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 第35页 |
4.4 反商业欺诈动力不足 | 第35-36页 |
4.5 防范机制中缺少利益相关体参与 | 第36-38页 |
第5章 商业欺诈防范的经济学分析 | 第38-50页 |
5.1 商业欺诈成本收益分析 | 第38-42页 |
5.1.1 基本考虑和假设 | 第38页 |
5.1.2 单次商业欺诈的成本效益模型 | 第38-39页 |
5.1.3 多次商业欺诈的成本效益模型 | 第39-41页 |
5.1.4 模型结论 | 第41-42页 |
5.2 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42-50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43页 |
5.2.2 博弈双方的非对称复制动态方程 | 第43-44页 |
5.2.3 模型的稳定策略分析 | 第44-48页 |
5.2.4 政府与欺诈者的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 第48-50页 |
第6章 我国商业欺诈防范路径设计 | 第50-54页 |
6.1 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职能 | 第50-52页 |
6.1.1 建立欺诈信息库,对各种类型欺诈分类监管,设定处罚标准 | 第50-51页 |
6.1.2 短期内加大监管成本,长期内降低并维持稳定的监管成本 | 第51页 |
6.1.3 约束监管者行为,制定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6.2 强化市场功能,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 第52-53页 |
6.2.1 明确产权制度,塑造信誉经济 | 第52页 |
6.2.2 完善信誉机制,扩大信誉传递效应 | 第52页 |
6.2.3 提高声誉效益,优化监管策略 | 第52-53页 |
6.2.4 加大市场约束效力 | 第53页 |
6.3 市场交易者降低对欺诈的包容度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