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传播现象探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微博行为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 微博舆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微博与个体、社会组织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四) 微博与文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五) 微博综述类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辩证分析法 | 第13页 |
(三) 定性研究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一) 选题角度的创新 | 第13页 |
(二)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微博文化概述 | 第16-20页 |
一、 微博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一) “微”与“微博客” | 第16页 |
(二) 传播视域的微博概念 | 第16页 |
二、 微博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一) 微博的起源 | 第16-17页 |
(二) 微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7页 |
三、 微博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 微博文化的孕育 | 第17页 |
(二) 新型网络亚文化认知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微博的传播特征 | 第20-24页 |
一、 传播方式上,碎片化传播 | 第20页 |
(一) 使用行为随意化 | 第20页 |
(二) 参与时间片段化 | 第20页 |
(三) 传递内容微小化 | 第20页 |
二、 传播渠道上,多种传播方式相融合 | 第20-21页 |
(一) 数字化与移动化结合 | 第20-21页 |
(二)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互补 | 第21页 |
三、 传播速度,病毒式传播 | 第21-24页 |
(一) 信息随时随地分享 | 第21-22页 |
(二) 病毒式传播效应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微博的社会功能 | 第24-26页 |
一、 社会信息传播平台 | 第24页 |
(一) 媒体联动实现传播议程 | 第24页 |
(二) 信息获取渠道价值显现 | 第24页 |
二、 人际文化交往与互动的桥梁 | 第24-25页 |
(一) 构建自我人际网络机会 | 第24-25页 |
(二) 两种人际交往互动模式 | 第25页 |
三、 微博的附属功能:为组织用户提供机会 | 第25-26页 |
(一) 组织用户的新机会 | 第25页 |
(二) 微博的附属文化功能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微博文化的多元效应 | 第26-32页 |
一、 微博文化传播的积极因素 | 第26-29页 |
(一) 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大众话语狂欢 | 第26页 |
(二) 群体心理归属感的增强 | 第26-27页 |
(三) 多元文化的传播与碰撞 | 第27-28页 |
(四) 助推有价值内容的凸显 | 第28-29页 |
二、 微博文化的消极层面 | 第29-32页 |
(一) 传播话语权存的倾斜 | 第29页 |
(二) “群体极化”现象 | 第29-30页 |
(三) 思维退化和精神消解 | 第30-31页 |
(四) 个体真实自我的丧失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微博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2-36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 实际监管的“高姿态” | 第32页 |
(二) 信息“把关人”的缺位 | 第32-33页 |
(三) 无意义时间与空间挤占 | 第33页 |
二、 微博文化发展与社会信息传播的引领 | 第33-36页 |
(一) 增强微博平台的自治能力 | 第33-34页 |
(二) 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 第34页 |
(三) 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和惩罚机制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