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论商标侵权的认定标准及其判定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情况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情况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商标混淆理论概述第14-19页
    2.1 商标与商标混淆第14页
    2.2 商标混淆与商标侵权第14-15页
    2.3 商标混淆理论的扩张第15-18页
    2.4 混淆可能性理论的概念第18-19页
第3章 商标侵权的认定标准第19-29页
    3.1 国际上商标侵权的认定模式第19-21页
    3.2 我国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的沿革第21-24页
    3.3 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商标侵权的认定标准之立法比较第24-29页
        3.3.1 美国商标侵权的认定标准第24-25页
        3.3.2 欧洲主要国家商标侵权的认定标准第25-27页
        3.3.3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的规定第27页
        3.3.4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对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的规定第27-29页
第4章 混淆可能性的判断第29-41页
    4.1 混淆可能性认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第29-31页
        4.1.1 个案原则第29页
        4.1.2 衡平原则第29-30页
        4.1.3 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准的原则第30页
        4.1.4 综合认定原则第30-31页
    4.2 混淆可能性之判定因素第31-41页
        4.2.1 相关国家和地区混淆可能性之判定因素第31-33页
        4.2.2 混淆可能性认定主要因素的判断第33-41页
第5章 我国商标法关于商标侵权判定的缺陷及建议第41-44页
    5.1 我国现行商标立法有关混淆可能性理论规定的缺陷第41-42页
        5.1.1 统一的混淆可能性标准缺失导致立法和司法之间脱节第41页
        5.1.2 混淆可能性类型化制度的缺失导致商标保护力度不够第41-42页
        5.1.3 混淆可能性认定因素的缺失导致司法不公第42页
    5.2 对我国商标法关于商标侵权判定的建议第42-44页
        5.2.1 规定统一的混淆可能性标准第42页
        5.2.2 完善混淆的基本类型第42-43页
        5.2.3 完善混淆可能性判定的因素第43-44页
结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宏观审慎监管析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产业环境变化对当代美国工会运动的影响--以“变求赢”为案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