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14-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3 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 第15-1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7-42页 |
1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医学教育 | 第17-25页 |
1.1 土地革命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页 |
1.2 土地革命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入学条件 | 第18-19页 |
1.3 土地革命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课程安排 | 第19-20页 |
1.4 土地革命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教育资源 | 第20-21页 |
1.5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各部队的军事医学教育模式 | 第21-25页 |
2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军事医学教育 | 第25-36页 |
2.1 八路军的军事医学教育概况 | 第27页 |
2.2 八路军军事医学教育的在职教育 | 第27-29页 |
2.3 八路军军事医学教育的短期训练班 | 第29页 |
2.4 八路军军事医学教育的学校教育 | 第29-33页 |
2.5 新四军的军事医学教育概况 | 第33页 |
2.6 新四军军事医学教育的在职教育培训 | 第33-34页 |
2.7 新四军的学校教育及卫训班教育 | 第34-35页 |
2.8 抗日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培训活动的国际支援 | 第35-36页 |
3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医学教育 | 第36-42页 |
3.1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 第36-37页 |
3.2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资源 | 第37页 |
3.3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内容 | 第37-38页 |
3.4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方法 | 第38-39页 |
3.5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组织形式 | 第39-42页 |
第三部分 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革命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42-45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军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第43页 |
2 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调整 | 第43-44页 |
3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军军事医学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44-45页 |
第四部分 革命战争时期军事医学教育经验对当今的启示 | 第45-62页 |
1 军事医学教育的人才战略应首先坚持培养“红色医生”的方针 | 第46页 |
2 军事医学教育要牢固树立为保障打赢服务的指导思想 | 第46-50页 |
2.1 军事医学教育水平决定未来战争的卫勤保障水平 | 第47页 |
2.2 我军人员状况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7-48页 |
2.3 未来战争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方式对军事医学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 第48-49页 |
2.4 军事医学教育职能机构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 第49-50页 |
3 军事医学教育内容要根据未来战争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改革 | 第50-55页 |
3.1 加强空天医学教育 | 第50-52页 |
3.2 加强海军医学教育 | 第52-53页 |
3.3 加强生化武器防护医学教育 | 第53-54页 |
3.4 加强核武器防护医学教育 | 第54-55页 |
3.5 加强重点学科医学教育经济投入 | 第55页 |
4 军事医学教育要重视依托地方,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 | 第55-57页 |
4.1 依托地方既是光荣传统也是发展趋势 | 第56页 |
4.2 依托地方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 第56-57页 |
5 军事医学教育要重视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 | 第57-58页 |
5.1 我军医护人员的现状决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5.2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进行远程教育 | 第58页 |
6 军事医学教育机制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 | 第58-62页 |
6.1 建立新型的陆、海、空军军医学院 | 第59页 |
6.2 建立健全全军军事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 第59页 |
6.3 建立军医学院和军兵种、野战部队挂钩机制 | 第59-61页 |
6.4 改善现有部队教学医院的科室结构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