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围岩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极限平衡法在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9页 |
1.2.2 极限分析法在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1.2.3 数值模拟在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4 模型试验法在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2 极限分析基本理论与优化理论 | 第12-22页 |
2.1 概述 | 第12页 |
2.2 土体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 | 第12-13页 |
2.3 极限分析基本原理 | 第13-17页 |
2.3.1 理想弹塑性假设 | 第14页 |
2.3.2 小变形假设 | 第14-15页 |
2.3.3 Drueker公设 | 第15页 |
2.3.4 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 | 第15-16页 |
2.3.5 上限定理 | 第16-17页 |
2.3.6 下限定理 | 第17页 |
2.4 优化理论 | 第17-21页 |
2.4.1 最优化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4.2 序列二次规划法(SQP) | 第18-20页 |
2.4.3 SQP法在Mathlab中的实现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线性MOHR-COULOMB准则下浅埋隧道掌子面上限分析 | 第22-37页 |
3.1 构建隧道掌子面破坏机构 | 第22-23页 |
3.2 外功率和内能耗散率的计算过程 | 第23-30页 |
3.2.1 土体重力功率的计算 | 第23-28页 |
3.2.2 掌子面支护反力功率计算 | 第28-30页 |
3.2.3 内能损耗功率计算 | 第30页 |
3.2.4 侧压力系数ξ的求解 | 第30页 |
3.2.5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30页 |
3.3 上限解优化求解算法及与已有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3.4 各参数对侧压力系数(?)的影响与分析 | 第31-36页 |
3.4.1 埋深C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32页 |
3.4.2 摩擦角φ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3 粘聚力c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34页 |
3.4.4 隧道洞径D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非线性MOHR-COULOMB准则下隧道掌子面上限分析 | 第37-48页 |
4.1 基于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极限分析 | 第37-38页 |
4.2 浅埋隧道掌子面侧压力系数上限解 | 第38页 |
4.3 各参数对侧压力系数上限解(?)的影响与分析 | 第38-47页 |
4.3.1 埋深C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2 非线性系数m对侧压力系数毛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3 初始粘聚力c0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4 隧道洞径D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5 轴向抗拉强度σ_t对侧压力系数ξ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48-5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8-50页 |
5.1.1 概述 | 第48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8-49页 |
5.1.3 围岩及支护参数 | 第49-50页 |
5.2 FLCA3D软件介绍 | 第50-52页 |
5.2.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50页 |
5.2.2 FLAC3D特点 | 第50-51页 |
5.2.3 运用FLAC3D的分析过程 | 第51-52页 |
5.3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5.4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