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非对称转体独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3 NXZT桥的工程概况 | 第14-19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斜拉桥成桥状态受力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斜拉桥施工过程受力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1-22页 |
2 NXZT桥转体前和转体时的变形和受力性能分析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NXZT桥的施工步骤 | 第22-25页 |
2.3 NXZT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4 计算参数 | 第26-27页 |
2.4.1 材料特性 | 第26页 |
2.4.2 荷载 | 第26-27页 |
2.5 NXZT桥小跨侧压重的计算 | 第27-28页 |
2.6 转体时目标索力和张拉力的确定 | 第28-38页 |
2.6.1 确定原则 | 第28页 |
2.6.2 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28-29页 |
2.6.3 第一次张拉变形和受力状态分析 | 第29-32页 |
2.6.4 第二次张拉变形和受力状态分析 | 第32-38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8-40页 |
3 成桥状态变形和受力性能分析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成桥状态目标线形和目标索力的确定 | 第40-50页 |
3.2.1 研究思路 | 第40-41页 |
3.2.2 确定的原则 | 第41页 |
3.2.3 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41-43页 |
3.2.4 成桥状态目标线形和目标索力的初步确定 | 第43-46页 |
3.2.5 成桥状态目标线形和目标索力的最终确定 | 第46-47页 |
3.2.6 主梁位移和应力 | 第47-48页 |
3.2.7 主塔位移和应力 | 第48-49页 |
3.2.8 斜拉索的索力和索应力 | 第49-50页 |
3.3 成桥阶段拉索张拉顺序和张拉力的确定 | 第50-56页 |
3.3.1 确定的原则 | 第50页 |
3.3.2 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50-51页 |
3.3.3 成桥张拉阶段变形和受力状态分析 | 第51-56页 |
3.3.4 实际成桥状态与目标成桥状态的比较 | 第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考虑施工过程的恒载和最不利活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性能分析 | 第58-68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58页 |
4.3 最不利活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 第58-62页 |
4.3.1 支座反力和挠跨比 | 第58-59页 |
4.3.2 主梁位移和应力 | 第59-60页 |
4.3.3 主塔位移和应力 | 第60-62页 |
4.3.4 斜拉索的索力和索应力 | 第62页 |
4.4 主力组合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 第62-67页 |
4.4.1 支座反力 | 第62-63页 |
4.4.2 主梁位移和应力 | 第63-64页 |
4.4.3 主塔位移和应力 | 第64-66页 |
4.4.4 斜拉索的索力和索应力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