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碳源组成及其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1.1.1 浮游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 第9页 |
1.1.2 沉水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1.2 太湖的生境类型和营养状况 | 第10-11页 |
1.3 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太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 第13-30页 |
2.1 前言 | 第1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2.2.1 采样点 | 第13-14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14-15页 |
2.2.3 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 | 第15页 |
2.2.4 沉积物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2.5 PLFA 的分析测定 | 第16-17页 |
2.3 结果 | 第17-26页 |
2.3.1 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 第17-20页 |
2.3.2 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变化 | 第20-21页 |
2.3.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 | 第21-24页 |
2.3.4 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24-26页 |
2.4 讨论 | 第26-30页 |
第三章 不同碳源添加对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30-47页 |
3.1 前言 | 第30-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1 碎屑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3.2.3 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 | 第32页 |
3.2.4 沉积物 DNA 的提取和分析 | 第32-33页 |
3.3 结果 | 第33-44页 |
3.3.1 不同处理组间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 第33-37页 |
3.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第37-44页 |
3.4 讨论 | 第44-47页 |
3.4.1 碎屑添加对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碳源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3 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4.1 结论 | 第47页 |
4.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