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肿瘤抑制因子 p53 | 第14-20页 |
1.1.1 p53 的结构与功能 | 第14页 |
1.1.2 p53 的生理功能 | 第14-16页 |
1.1.3 p53 的翻译后修饰 | 第16-20页 |
1.2 去泛素化酶 USP7 | 第20-23页 |
1.2.1 USP7 的分子结构 | 第20-21页 |
1.2.2 USP7 对 p53-Mdm2 通路的调控 | 第21-22页 |
1.2.3 USP7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1.2.4 USP7 作为抗肿瘤的分子靶标 | 第23页 |
1.3 STIP 蛋白的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1.3.1 STIP 的分子结构 | 第23-24页 |
1.3.2 STIP 的功能 | 第2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STIP 和 USP7 的相互作用 | 第26-54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7-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29-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42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31-32页 |
2.3.2 阳离子脂质体法瞬时转染细胞 | 第32-33页 |
2.3.3 蛋白质的 SDS-PAGE 电泳 | 第33-35页 |
2.3.4 免疫共沉淀 | 第35页 |
2.3.5 分子克隆 | 第35-39页 |
2.3.6 GST Pμll-down | 第39-41页 |
2.3.7 间接免疫荧光 | 第41-4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2.4.1 生物信息学预测 STIP 结合蛋白 | 第42-43页 |
2.4.2 STIP 和 USP7 在细胞内共定位 | 第43页 |
2.4.3 STIP 与 USP7 相互作用 | 第43-44页 |
2.4.4 体外翻译表达 GST、GST-STIP 和 His-USP7 蛋白 | 第44-48页 |
2.4.5 GST Pμll-down | 第48-49页 |
2.4.6 鉴定 STIP 结合于 USP7 的部位 | 第49-51页 |
2.4.7 确定 USP7 的核定位区域 | 第51-53页 |
2.4.8 讨论 | 第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STIP 介导 USP7 对 p53 和 MDM2 的调控 | 第54-63页 |
3.1 前言 | 第54页 |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54-5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5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55-5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3.1 慢病毒侵染法构建稳定细胞系 | 第56-57页 |
3.3.2 质粒转染法构建稳定细胞系 | 第57页 |
3.3.3 多质粒共转染 | 第57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3.4.1 在 USP7 存在的条件下,STIP 以剂量依赖性增加 Mdm2 和 p53 的蛋白水平 | 第57-58页 |
3.4.2 干扰内源性 USP7 的表达,STIP 丧失对 Mdm2 和 p53 的调控作用 | 第58-59页 |
3.4.3 STIP 对 p53 和 Mdm2 的调控依赖 USP7 的去泛素化酶活性 | 第59-61页 |
3.4.4 USP7 对 p53 和 Mdm2 的调控部分依赖 STIP | 第61-62页 |
3.4.5 讨论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附录 B 引物序列 | 第73-74页 |
附录 C siRNA 序列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