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航海保障通信 | 第17页 |
2.1.2 公共服务能力 | 第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19页 |
2.2.2 服务型海事 | 第19页 |
2.2.3 e-航海发展战略 | 第19-21页 |
第3章 天津通信中心航海保障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 第21-33页 |
3.1 天津通信中心航海保障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研究 | 第21-28页 |
3.1.1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现状 | 第21-22页 |
3.1.2 公共服务投入能力现状 | 第22-25页 |
3.1.3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状 | 第25-28页 |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 第28-29页 |
3.2.2 公共服务投入能力不够 | 第29-31页 |
3.2.3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 第31-33页 |
第4章 国内外航海保障通信服务的做法及启示 | 第33-37页 |
4.1 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通信服务 | 第33-34页 |
4.2 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通信服务 | 第34-35页 |
4.3 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通信服务 | 第35页 |
4.4 对提升航海保障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几点启示 | 第35-37页 |
第5章 天津通信中心航海保障通信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第37-43页 |
5.1 公约研究及标准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5.1.1 开展国际公约的跟踪和研究 | 第37-38页 |
5.1.2 参与国内行业标准规范的编制 | 第38页 |
5.2 通信制度体系建设 | 第38-39页 |
5.3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40页 |
5.4 通信人员队伍建设 | 第40页 |
5.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40-42页 |
5.6 通信运维系统建设 | 第42-43页 |
第6章 航海保障通信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第43-57页 |
6.1 构建评价因素集 | 第43页 |
6.2 构建层次模型 | 第43-46页 |
6.3 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 | 第46-48页 |
6.4 构建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第48-49页 |
6.5 模型应用 | 第49-57页 |
6.5.1 评价表设计 | 第49页 |
6.5.2 评价表发放及回收 | 第49-50页 |
6.5.3 统计汇总评价表 | 第50-51页 |
6.5.4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A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