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相关定义概述 | 第17-20页 |
1 价值观相关内涵概述 | 第17-18页 |
2 “微时代”概述 | 第18-20页 |
(四)研究“微时代”价值观的意义 | 第20-22页 |
1 “微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独特性 | 第20-21页 |
2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分析 | 第23-40页 |
(一)“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以新乡地区五所高校为例 | 第23-27页 |
1 调查问卷的目的 | 第23页 |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3页 |
3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3页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二)“微时代”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第27-33页 |
1 拓宽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受众面 | 第27-29页 |
2 提供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平台 | 第29-30页 |
3 强化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渗透力度 | 第30-32页 |
4 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新氛围 | 第32-33页 |
(三)“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不足 | 第33-37页 |
1 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 第33-34页 |
2 网络信息繁杂导致核心价值观主控度削弱 | 第34-35页 |
3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失真现象 | 第35-36页 |
4 虚拟性环境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四)“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1 对“微时代”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到位 | 第37-38页 |
2 教学方式转型滞后 | 第38-39页 |
3 发挥新媒体作用不够 | 第39页 |
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9-40页 |
三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分析 | 第40-57页 |
(一)“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 | 第40-42页 |
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40-41页 |
2 培育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41-42页 |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观念创新 | 第42-45页 |
1 传统教育与微平台教育模式双管齐下 | 第42-43页 |
2 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第43-45页 |
(三)“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探索 | 第45-49页 |
1 “微时代”特色教育理论方法概述 | 第45-46页 |
2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培育方法应用 | 第46-47页 |
3 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培育方法应用 | 第47-49页 |
(四)“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平台建设 | 第49-54页 |
1 构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 第49-51页 |
2 搭建高校舆情引导平台 | 第51-53页 |
3 建设高校新媒体互动平台 | 第53-54页 |
(五)“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播环境优化 | 第54-55页 |
1 加强网络监管 | 第54页 |
2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 第54-55页 |
(六)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