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 | 第9页 |
1.1.2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常态 | 第9-11页 |
1.1.3 新常态下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2 国内外质量监督体系现状调查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系特点 | 第11-13页 |
1.2.2 我国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特点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综述分析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理论 | 第17-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1.2 公路工程质量概念 | 第17-18页 |
2.1.3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概念 | 第18-19页 |
2.2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协同理论 | 第19页 |
2.2.2 新公共管理学理论 | 第19页 |
2.2.3 行政监督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研究 | 第21-32页 |
3.1 我国公路行业质量监督机构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3.1.1 质量监督机构的建设情况 | 第21-22页 |
3.1.2 质量监督机构基本条件 | 第22页 |
3.1.3 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 第22页 |
3.1.4 质监机构工作经费 | 第22-23页 |
3.1.5 质量监督业务培训考核情况 | 第23页 |
3.1.6 参与质量事故处理情况 | 第23页 |
3.1.7 监督信息化 | 第23页 |
3.2 安徽省公路行业质量监督机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1 安徽省公路交通概况 | 第23-24页 |
3.2.2 安徽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现状 | 第24页 |
3.3 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 第24-30页 |
3.3.1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定位不明 | 第24-26页 |
3.3.2 工作职责存在模糊之处 | 第26-28页 |
3.3.3 工作条件滞后 | 第28页 |
3.3.4 信息化建设不足,相关培训教育开展不够 | 第28-29页 |
3.3.5 工作经费不足 | 第29-30页 |
3.4 改进建议与设想 | 第30-32页 |
第4章 新常态下公路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研究 | 第32-40页 |
4.1 参建各方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 第32-38页 |
4.1.1 建设单位 | 第32-34页 |
4.1.2 监理单位 | 第34-36页 |
4.1.3 勘察设计单位 | 第36页 |
4.1.4 施工单位 | 第36-37页 |
4.1.5 试验检测单位 | 第37-38页 |
4.2 对策或建议 | 第38-40页 |
第5章 构建新常态下质量监督体系 | 第40-48页 |
5.1 质量管理机制 | 第40页 |
5.2 质量保证机制 | 第40-44页 |
5.2.1 建设单位质量保证机制 | 第41页 |
5.2.2 施工单位质量保证机制 | 第41-42页 |
5.2.3 监理单位质量保证机制 | 第42-43页 |
5.2.4 勘察设计单位质量保证机制 | 第43页 |
5.2.5 质量保证机制运行程序 | 第43-44页 |
5.3 质量监督机制 | 第44-46页 |
5.3.1 政府监督 | 第45页 |
5.3.2 社会监督 | 第45页 |
5.3.3 行业自律 | 第45-46页 |
5.4 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