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13-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4.1 残疾人 | 第16-17页 |
1.4.2 残疾人观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第18-26页 |
2.1 关于西方残疾人观变迁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1.1 原始社会 | 第18-19页 |
2.1.2 奴隶社会 | 第19页 |
2.1.3 中世纪 | 第19-20页 |
2.1.4 工业化社会到二十世纪后期 | 第20页 |
2.1.5 八十年代国际残疾人运动之后 | 第20-21页 |
2.2 关于中国残疾人观变迁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2.2.1 “旧残疾人观” | 第21-22页 |
2.2.2 “新残疾人观”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3.1 研究视角 | 第26-30页 |
3.1.1 个体模式 | 第26-28页 |
3.1.2 社会模式 | 第28-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30-32页 |
3.3.1 准备阶段 | 第30-31页 |
3.3.2 实施阶段 | 第31页 |
3.3.3 整理分析阶段 | 第31-32页 |
3.4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国主流残疾人观的变迁 | 第33-55页 |
4.1 “不完整的人” | 第33-38页 |
4.1.1 关于残疾人及其个人故事 | 第34-35页 |
4.1.2 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 | 第35-36页 |
4.1.3 关于残疾人生活 | 第36-37页 |
4.1.4 关于残疾人社会融合 | 第37-38页 |
4.2 “不能自理的人” | 第38-41页 |
4.2.1 关于残疾人及其个人故事 | 第38-39页 |
4.2.2 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 | 第39-40页 |
4.2.3 关于残疾人生活 | 第40-41页 |
4.2.4 关于残疾人社会融合 | 第41页 |
4.3 “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人” | 第41-48页 |
4.3.1 关于残疾人及其个人故事 | 第42-43页 |
4.3.2 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 | 第43-44页 |
4.3.3 关于残疾人生活 | 第44-47页 |
4.3.4 关于残疾人社会融合 | 第47-48页 |
4.4 “需要帮助的人” | 第48-53页 |
4.4.1 关于残疾人及其个人故事 | 第48-49页 |
4.4.2 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 | 第49-51页 |
4.4.3 关于残疾人生活 | 第51-52页 |
4.4.4 关于残疾人社会融合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中国主流残疾人观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55-63页 |
5.1 建国后到文革之前(1949-1965年) | 第55-56页 |
5.2 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前(1966-1977年) | 第56-58页 |
5.3 改革开放到“新残疾人观”提出之前(1978-1999年) | 第58-59页 |
5.4 “新残疾人观”提出之后(2000-2010年) | 第59-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63-64页 |
6.3 研究限制 | 第64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附录1 访谈大纲 | 第65-67页 |
附录2 访谈对象编码表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