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6-17页 |
1.7.1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7.2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7.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民族旅游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民族旅游与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迟发展效应 | 第20-21页 |
2.2.2 迟发展效应负面效应 | 第21页 |
2.2.3 迟发展效应正面效应 | 第21页 |
2.2.4 后发优势 | 第21页 |
2.2.5 后发劣势 | 第21-22页 |
3 基于迟发展效应的甘孜州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30页 |
3.1 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3.1.1 甘孜州社会经济概述 | 第22-23页 |
3.1.2 甘孜州旅游资源概述 | 第23-26页 |
3.2 旅游发展对甘孜州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1 文化影响 | 第26页 |
3.2.2 经济影响 | 第26-27页 |
3.2.3 社会影响 | 第27-28页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开发层次低 | 第28页 |
3.3.2 出现庸俗化倾向 | 第28页 |
3.3.3 区域发展不协调 | 第28-29页 |
3.3.4 不确定因素多,应对能力弱 | 第29页 |
3.3.5 缺乏鲜明特色 | 第29页 |
3.3.6 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4 基于迟发展效应的甘孜州旅游发展模式 | 第30-37页 |
4.1 甘孜州民族旅游迟发展效应相关影响因子 | 第30-31页 |
4.1.1 资源状况 | 第30页 |
4.1.2 经济状况 | 第30页 |
4.1.3 市场状况 | 第30-31页 |
4.2 基于迟发展效应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4.2.1 旅游吸引力 | 第31-32页 |
4.2.2 区域开发条件 | 第32页 |
4.2.3 区位条件 | 第32页 |
4.3 基于迟发展效应的相关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4.3.1 保护原则 | 第32页 |
4.3.2 科学开发原则 | 第32页 |
4.3.3 创新原则 | 第32-33页 |
4.4 甘孜州民族旅游的性质和定位 | 第33页 |
4.5 民族旅游迟发展效应发展模式介绍 | 第33-34页 |
4.5.1 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概念 | 第33页 |
4.5.2 民族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 第33-34页 |
4.5.3 基于迟发展效应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条件 | 第34页 |
4.6 模式框架图 | 第34-36页 |
4.7 模式总结 | 第36-37页 |
5 基于迟发展效应甘孜州旅游发展创新对策 | 第37-42页 |
5.1 坚持保护性开发 | 第37页 |
5.2 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 第37页 |
5.3 丰富形式和内涵 | 第37-38页 |
5.4 加强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8页 |
5.5 建设民族文化研究院 | 第38-39页 |
5.6 完善旅游“六要素” | 第39页 |
5.7 意识创新 | 第39-40页 |
5.8 体制创新 | 第40页 |
5.9 产品创新 | 第40-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