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粗颗粒冻土边坡冻胀特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工程性质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冻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冻土边坡模型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冻土边坡破坏模式 | 第19-28页 |
2.1 川藏铁路线新都桥段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2 边坡破坏特征 | 第21-23页 |
2.3 粗颗粒冻土工程特性 | 第23-28页 |
第3章 边坡冻胀特性模型试验 | 第28-49页 |
3.1 模型设计及制作 | 第28-44页 |
3.1.1 隔热板制作 | 第28-30页 |
3.1.2 模拟边坡的制作过程 | 第30-32页 |
3.1.3 温度测量 | 第32-37页 |
3.1.4 含水率测量 | 第37-41页 |
3.1.5 冻胀量测量 | 第41-44页 |
3.2 变形测试方法 | 第44-49页 |
3.2.1 摄影测量的方法及原理 | 第44页 |
3.2.2 变形计算过程 | 第44-47页 |
3.2.3 误差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冻胀特性分析 | 第49-70页 |
4.1 30°积雪边坡冻胀特性 | 第49-51页 |
4.1.1 冻胀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 第49-50页 |
4.1.2 不同循环次数变化趋势 | 第50-51页 |
4.2 45°积雪边坡冻胀特性 | 第51-54页 |
4.2.1 冻胀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 第51-53页 |
4.2.2 不同循环次数变化趋势 | 第53-54页 |
4.3 60°积雪边坡冻胀特性 | 第54-58页 |
4.3.1 冻胀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 第55-56页 |
4.3.2 不同循环次数变化趋势 | 第56-58页 |
4.4 90°积雪边坡冻胀特性 | 第58-61页 |
4.4.1 冻胀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 第58-59页 |
4.4.2 不同循环次数变化趋势 | 第59-61页 |
4.5 无积雪90°边坡冻胀特性 | 第61-64页 |
4.5.1 冻胀量随深度变化趋势 | 第61-63页 |
4.5.2 不同循环次数变化趋势 | 第63-64页 |
4.6 不同工况冻胀量的变化趋势 | 第64-67页 |
4.6.1 坡度对冻胀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2 有无积雪情况下的影响 | 第65-67页 |
4.7 冻胀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第67-68页 |
4.8 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冻土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70-86页 |
5.1 计算原理 | 第70-71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71-75页 |
5.2.1 按模型试验尺寸验算 | 第71-73页 |
5.2.2 按实际边坡尺寸验算 | 第73-75页 |
5.3 不同工况下边坡应变规律 | 第75-83页 |
5.3.1 不同坡度 | 第75-77页 |
5.3.2 不同坡高 | 第77-79页 |
5.3.3 不同融深 | 第79-81页 |
5.3.4 不同循环次数 | 第81-83页 |
5.4 实例验证 | 第83-8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