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3-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多元价值观念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较大 | 第23-28页 |
一、本民族价值观念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 第23-25页 |
二、西方思想观念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和影响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着时代创新的挑战 | 第28-29页 |
一、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 第28页 |
二、教育目标针对性弱 | 第28-29页 |
三、实施方法需要创新 | 第29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与社会活动实践不足 | 第29-32页 |
一、大学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 第29-30页 |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 第30-31页 |
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脱节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第32-34页 |
一、国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第32页 |
二、国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第32-33页 |
三、贵州省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 第34-37页 |
一、现代化观念不强 | 第34页 |
二、思想状况复杂多样 | 第34-35页 |
三、学习接受能力弱 | 第35-36页 |
四、竞争意识比较薄弱 | 第36页 |
五、就业压力较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贵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 第37-3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不同步 | 第37页 |
二、思政教师队伍积极性不高,课程考核单一、随意 | 第37-3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缺失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9-51页 |
第一节 拓宽教育视野,帮助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社会变化 | 第39-41页 |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 第39页 |
二、开展创业素质教育 | 第39-40页 |
三、提高信息素质教育 | 第40页 |
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现代化社会适应能力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构建贵州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 第41-43页 |
一、开展有贵州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41页 |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 第41-42页 |
三、有针对性的开展"三观"教育 | 第42页 |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改善教育方法,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机制 | 第43-45页 |
一、发挥贵州少数民族良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43-44页 |
二、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创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条件 | 第45-47页 |
一、营造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 | 第46页 |
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修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整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47-51页 |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导作用 | 第47页 |
二、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社团的重要作用 | 第47-48页 |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 第48页 |
四、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48-49页 |
五、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作用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