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公办与民办 | 第23-24页 |
2.1.1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 | 第23页 |
2.1.2 公办高校教师与民办高校教师 | 第23-24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24-25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页 |
2.2.2 双因素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公平理论 | 第25页 |
2.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26页 |
2.4 责任政府与问责制理论 | 第26页 |
2.5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28-45页 |
3.1 问卷调查的形式与设计 | 第28-29页 |
3.1.1 问卷调查形式 | 第28页 |
3.1.2 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3.2 增城民办高校教师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9-32页 |
3.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32-41页 |
3.3.1 教师对现有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分析 | 第32-34页 |
3.3.2 教师对激励要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分析 | 第34-36页 |
3.3.3 不同类型的教师对激励要素的需求程度分析 | 第36-41页 |
3.4 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3.4.1 物质激励不足 | 第41-42页 |
3.4.2 非物质激励不完善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广州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不足的原因探析 | 第45-51页 |
4.1 外部层面 | 第45-48页 |
4.1.1 政府管理不到位 | 第45-47页 |
4.1.2 社会偏见严重 | 第47-48页 |
4.2 学校层面 | 第48-49页 |
4.2.1 办学思想不端正、利益关系扭曲 | 第48页 |
4.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8页 |
4.2.3 激励机制不到位 | 第48-49页 |
4.3 教师个人层面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51-56页 |
5.1 民办高校的教师激励机制特殊性分析 | 第51页 |
5.2 创建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原则 | 第51-53页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1-52页 |
5.2.2 公平竞争及相对差别化同在原则 | 第52页 |
5.2.3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52页 |
5.2.4 即时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52-53页 |
5.3 广州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体系设计 | 第53-55页 |
5.3.1 精神激励 | 第53-54页 |
5.3.2 物质激励 | 第54-55页 |
5.3.3 培训与职业规划激励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广州增城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保障 | 第56-61页 |
6.1 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 | 第56-58页 |
6.1.1 树立均衡发展观、积极引导社会观念 | 第56页 |
6.1.2 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培训和发展基金 | 第56-57页 |
6.1.3 建立合理的社会捐赠机制 | 第57页 |
6.1.4 创新教师权利保障和人事代理制度 | 第57-58页 |
6.1.5 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 第58页 |
6.2 学校内部保障 | 第58-59页 |
6.2.1 组织保障 | 第58页 |
6.2.2 条件保障 | 第58-59页 |
6.2.3 评估考核机制保障 | 第59页 |
6.3 教师个人素质保障 | 第59-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 第66-68页 |
附录二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