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3.1 有关国内外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 第13-16页 |
1.3.2 有关潍坊风筝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1 风筝运动 | 第19页 |
2.1.2 政府行为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0页 |
2.2.2 适度政府干预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服务型政府理念 | 第21-22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3.2.2 田野调查法 | 第22页 |
3.2.3 访谈法 | 第22-23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3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3-24页 |
4. 研究创新 | 第24-25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60页 |
5.1 潍坊风筝历史传承概况 | 第25-29页 |
5.1.1 潍坊风筝存在的客观情境 | 第25-26页 |
5.1.2 唐、宋时期,潍坊风筝的自由发展 | 第26-27页 |
5.1.3 明清、民国时期,潍坊风筝的空前繁荣 | 第27-28页 |
5.1.4 新中国成立后,潍坊风筝的历史性变迁 | 第28-29页 |
5.2 潍坊地区风筝运动传承中的政府保护行为回顾 | 第29-35页 |
5.2.1 创建潍坊工艺美术研究室 | 第29-30页 |
5.2.2 创办潍坊国际风筝会 | 第30-32页 |
5.2.3 打造世界风筝博物馆与广场 | 第32-34页 |
5.2.4 开展风筝对外交流 | 第34-35页 |
5.2.5 推动风筝产业发展 | 第35页 |
5.3 当前“政府优势”下潍坊地区风筝运动的现实状况探析 | 第35-47页 |
5.3.1 民间基础动摇,传承情结淡化 | 第35-39页 |
5.3.2 传统艺人退台,技艺后继陷困 | 第39-41页 |
5.3.3 风筝教育式微,濒临断层边缘 | 第41-44页 |
5.3.4 风筝规范告急,产业发展萎靡 | 第44-47页 |
5.4 当前潍坊地区风筝运动传承中的政府行为认知分析 | 第47-54页 |
5.4.1 思想认知失衡,“重经济,轻文化” | 第48-51页 |
5.4.2 财政支持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 第51-52页 |
5.4.3 宣传教育不到位,传承空间受限 | 第52-53页 |
5.4.4 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监督乏力 | 第53-54页 |
5.5 潍坊地区风筝运动传承中的政府行为取向 | 第54-60页 |
5.5.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 | 第54-56页 |
5.5.2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 第56页 |
5.5.3 营造全民风筝文化保护氛围 | 第56-57页 |
5.5.4 广泛组织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 第57-58页 |
5.5.5 加强学校风筝文化教育传承 | 第58-59页 |
5.5.6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发展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件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