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 压力与压力源 | 第12-13页 |
2.1.1 压力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压力源 | 第12页 |
2.1.3 压力源的测量 | 第12页 |
2.1.4 大学生压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2 应对方式 | 第13-14页 |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类型 | 第13页 |
2.2.2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3页 |
2.2.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14-15页 |
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14页 |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 第14-15页 |
2.3.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4 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4.1 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4.2 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4.3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4.4 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5 对国内外研究的反思 | 第16-1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3.2.1 研究工具 | 第17-19页 |
3.2.2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0-32页 |
4.1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源的基本特点 | 第20-25页 |
4.1.1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源因子排序 | 第20页 |
4.1.2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源的群体差异性 | 第20-25页 |
4.2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 | 第25-27页 |
4.2.1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性 | 第25页 |
4.2.2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性 | 第25页 |
4.2.3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性 | 第25-26页 |
4.2.4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方向差异性 | 第26页 |
4.2.5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性 | 第26-27页 |
4.3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 第27-30页 |
4.3.1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在性别上的差异性 | 第27页 |
4.3.2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性 | 第27-28页 |
4.3.3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源地差异性 | 第28-29页 |
4.3.4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在高中学科类别上的差异性 | 第29页 |
4.3.5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4.4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0-32页 |
4.4.1 司法警官大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0页 |
4.4.2 司法警官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0页 |
4.4.3 司法警官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4.4.4 司法警官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5 结果与反思 | 第32-37页 |
5.1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5.1.1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源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5.1.2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5.1.3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35页 |
5.1.4 司法警官学校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5-36页 |
5.2 研究反思 | 第36-37页 |
6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