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4页 |
一、现实拷问:我国大班额问题突出 | 第11-12页 |
二、理论探析:班额对交往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三、个人兴趣:学习经历的体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一、关于班额的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二、关于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班额 | 第25-26页 |
二、社会交往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27-3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7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四、样本的代表性 | 第31-32页 |
五、研究伦理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班额影响社会交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困境 | 第33-46页 |
第一节 班额影响学生的社会交往 | 第33-37页 |
一、自我的生成源于“镜中我” | 第33-36页 |
二、班额对“关系规模”的限定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大班额背景下社会交往的现实困境 | 第37-44页 |
一、比较视野下我国小学班额之大 | 第38-41页 |
二、政策推动下农村班额分布之困 | 第41-43页 |
三、班额限制下学生社会交往之难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不同班额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与分析 | 第46-82页 |
第一节 不同班额背景下学生的正式交往 | 第46-61页 |
一、班额带来交往对象差异 | 第47-52页 |
二、班额促成交往频率差异 | 第52-54页 |
三、班额决定交往方式差异 | 第54-58页 |
四、班额造成个性化交往差异 | 第58-61页 |
第二节 不同班额中学生的非正式交往 | 第61-67页 |
一、愿意与谁交往 | 第61-63页 |
二、非正式交往活动 | 第63-65页 |
三、班额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三节 班额影响学生社会交往的机制 | 第67-79页 |
一、座位编排规限交往范围 | 第68-71页 |
二、教学氛围奠定交往基础 | 第71-75页 |
三、课堂纪律影响交往规范 | 第75-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四章 不同班额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与问题 | 第82-94页 |
第一节 不同班额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 | 第82-86页 |
一、选择性与重复性 | 第82-84页 |
二、同质性与异质性 | 第84-85页 |
三、合作性与对抗性 | 第85-86页 |
第二节 不同班额学生社会交往的优势与不足 | 第86-92页 |
一、“学困生关照”和“中等生危机” | 第86-88页 |
二、“见多能识广”和“接触面局限” | 第88-89页 |
三、“模仿带动论”和“榜样缺失论” | 第89-90页 |
四、“散作一盘沙”和“小团体”现象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基于良性社会交往的政策建议 | 第94-102页 |
第一节 基于社会交往的理想班额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促进学生社会交往的建议 | 第97-102页 |
一、规范办学秩序:控制大班额现象 | 第97-98页 |
二、班额研究由形式到内涵的转型: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 | 第98-99页 |
三、学生社会交往的引领者:教师的作用 | 第99-100页 |
四、基于大班教学的社会交往:教学模式的改进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