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

基于核酸滚环扩增的恒温基因分析技术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29页
    1.1 核酸序列多态性第9-10页
        1.1.1 核酸序列多态性简介第9-10页
        1.1.2 核酸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意义第10页
    1.2 主流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第10-18页
        1.2.1 二代测序第10-14页
        1.2.2 荧光定量PCR第14-18页
    1.3 恒温扩增技术的现状第18-23页
        1.3.1 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第18-19页
        1.3.2 环介导的恒温扩增(LAMP)第19-20页
        1.3.3 DNA链置换扩增(SDA)第20-21页
        1.3.4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第21-22页
        1.3.5 解旋酶依赖性核酸扩增(HDA)第22页
        1.3.6 滚环扩增技术(RCA)第22-23页
    1.4 滚环扩增研究进展第23-27页
        1.4.1 滚环扩增技术分类和特性第23-25页
        1.4.2 滚环扩增的应用第25-27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第27-29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3页
        2.1.1 DNA序列第29-30页
        2.1.2 实验试剂第30-31页
        2.1.3 实验仪器第31-32页
        2.1.4 缓冲液配制第32-33页
    2.2 制备单链环状DNA方法第33-35页
        2.2.1 连接和酶切反应第33页
        2.2.2 环状DNA浓缩第33-35页
    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Urea-PAGE)第35-36页
        2.3.1 Urea-PAGE试剂的配制第35页
        2.3.2 聚丙烯酰胺的配制及电泳条件第35-36页
    2.4 RCA反应第36-39页
        2.4.1 RCA反应体系及条件第36-37页
        2.4.2 RCA反应产物的检测第37-39页
第3章 环状单链DNA的制备第39-55页
    3.1 环状DNA形成条件的优化第39-44页
        3.1.1 前言与背景第39页
        3.1.2 Urea-PAGE的优化第39-41页
        3.1.3 锁式探针和连接模板浓度的优化第41-43页
        3.1.4 连接反应时间及温度的优化第43-44页
        3.1.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页
    3.2 环状DNA的回收与浓缩第44-47页
        3.2.1 前言与背景第44页
        3.2.2 PCR产物试剂盒回收第44-46页
        3.2.3 乙醇沉降浓缩环状DNA第46-47页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页
    3.3 环状DNA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第47-53页
        3.3.1 前言与背景第47-48页
        3.3.2 Urea-PAGE初步鉴定单链环状DNA的形成与定量第48-50页
        3.3.3 琼脂糖凝胶鉴定单链环状DNA进行RCA反应第50-52页
        3.3.4 结果与讨论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荧光定量RCA反应第55-69页
    4.1 荧光定量RCA反应组分的优化第55-66页
        4.1.1 前言与背景第55页
        4.1.2 不同荧光染料对RCA反应的影响第55-57页
        4.1.3 dNTPs浓度的优化第57-58页
        4.1.4 不同酶对RCA反应的影响第58-60页
        4.1.5 不同酶浓度对RCA反应的影响第60-63页
        4.1.6 环状DNA模板的浓度梯度第63-66页
        4.1.7 结果与讨论第66页
    4.2 荧光定量RCA的验证第66-69页
        4.2.1 环状探针的实时RCA和HRCA反应第66-68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68-69页
第5章 EGFR的T790M变异位点的检测第69-75页
    5.1 探针的设计第69-70页
        5.1.1 前言与背景第69页
        5.1.2 T790M位点探针的设计第69-70页
    5.2 T790M的检测第70-75页
        5.2.1 前言与背景第70页
        5.2.2 T790M探针检测条件的优化第70-73页
        5.2.3 结果与讨论第73-7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研究
下一篇:三氟甲磺酸介导的腈对炔酰胺的区域选择性氢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