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附子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1 附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2 附子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 甘草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1 甘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甘草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附子甘草配伍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1 附子甘草配伍的主要研究方向第18-19页
        1.3.2 附子甘草检测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基于中药组效关系的活性成分识别第20-22页
        1.4.1 中药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2 MIV法及其在药物活性成分识别中的应用第21-22页
    1.5 本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4页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1.5.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附子甘草的HPLC指纹图谱及其成分定量研究第24-44页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第24-26页
        2.1.1 试验仪器第24页
        2.1.2 试验材料第24-26页
    2.2 试验方法第26-29页
        2.2.1 供试品的制备第26页
        2.2.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26-27页
        2.2.3 内标物色谱峰的确定试验第27-28页
        2.2.4 空白试验第28页
        2.2.5 共有峰的标定第28页
        2.2.6 方法学考察第28页
        2.2.7 附子甘草提取物中成分定量分析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1页
        2.3.1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29-33页
        2.3.2 内标物色谱峰位置的确定第33页
        2.3.3 空白试验结果第33-34页
        2.3.4 共有峰的标定结果第34页
        2.3.5 方法学考察结果第34-36页
        2.3.6 附子甘草提取物中成分定量结果及分析第36-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3章 附子甘草HPLC-MS/MS定性研究第44-66页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第44页
        3.1.1 试验仪器第44页
        3.1.2 试验材料第44页
    3.2 试验方法第44-45页
        3.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4页
        3.2.2 色谱条件第44-45页
        3.2.3 质谱条件第45页
        3.2.4 质谱解析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64页
        3.3.1 附子甘草指纹图谱中部分色谱峰质谱解析举例第46-54页
        3.3.2 附子甘草指纹图谱中各色谱峰质谱解析结果第54-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基于组效关系的附子甘草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第66-78页
    4.1 试验仪器与材料第66页
        4.1.1 试验仪器第66页
        4.1.2 试验材料第66页
    4.2 试验方法第66-69页
        4.2.1 MTT法检测附子甘草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第66-67页
        4.2.2 附子甘草抗肿瘤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第67-68页
        4.2.3 附子甘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识别研究第68-6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4.3.1 31批次附子甘草提取物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第69页
        4.3.2 附子甘草的最优PSO-SVR组效关系模型第69-71页
        4.3.3 MIV法对附子甘草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识别结果第71-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2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展望第79-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附录 A第86-8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的建模研究
下一篇:基于核酸滚环扩增的恒温基因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