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维吉尼亚链霉菌诱变育种及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VGM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与安全性第12-15页
        1.1.1 VGM的化学结构第12-13页
        1.1.2 VGM的理化性质第13页
        1.1.3 VGM抑菌作用机制第13-14页
        1.1.4 VGM的安全性第14-15页
    1.2 VGM的发酵研究概况第15-17页
        1.2.1 VGM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5页
        1.2.2 国内外发酵法生产VGM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 抗生素抗性筛选的研究第17-18页
    1.4 稀土元素对微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第18-19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9-21页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1-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4页
        2.1.1 菌种第21页
        2.1.2 试剂和仪器表第21-23页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3-24页
    2.2 实验研究方法第24-29页
        2.2.1 维吉尼亚链霉菌种的保藏方法第24-25页
        2.2.2 发酵液中维吉尼亚链霉菌生物量测定方法第25页
        2.2.3 VGM含量HPLC法含量的确定第25-26页
        2.2.4 管碟法测定VGM的生物活性第26-27页
        2.2.5 诱变选育第27-29页
第三章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第29-41页
    3.1 HPLC法测定维吉尼亚霉素含量方法的确定第29-31页
        3.1.1 检测条件的确定第29-30页
        3.1.2 标样及发酵液样品的分离色谱图第30-31页
        3.1.3 维吉尼亚霉素HPLC检测的标准曲线第31页
    3.2 管碟法测定维吉尼亚霉素含量方法的确定第31-33页
        3.2.1 敏感菌培养时间的确定第32页
        3.2.2 敏感菌加入量的确定第32页
        3.2.3 抑菌圈直径大小与维吉尼亚霉素浓度的关系第32-33页
    3.3 多孔板培养方法的确定第33-40页
        3.3.1 48孔板、24孔板和摇瓶的VGM发酵单位第33-34页
        3.3.2 24孔板发酵培养基装液量对VGM产量的影响第34-35页
        3.3.3 24孔板发酵培养摇床转速的确定第35页
        3.3.4 发酵时间对VGM产量的影响第35-36页
        3.3.5 接种量对24孔板发酵产VGM的影响第36-37页
        3.3.6 深孔板微量培养体系用于菌株快速筛选的可行性分析第37-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维吉尼亚霉素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及筛选第41-57页
    4.1 出发菌株的筛选第41-42页
    4.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第42-46页
        4.2.1 2-脱氧D-葡萄糖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2-43页
        4.2.2 氨基乙酸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3页
        4.2.3 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3-45页
        4.2.4 硫酸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第45-46页
    4.3 紫外线诱变选育VGM生产菌第46-47页
        4.3.1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第46页
        4.3.2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第46-47页
    4.4 微波诱变选育VGM生产菌第47-49页
        4.4.1 微波诱变剂量的选择第47-48页
        4.4.2 微波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第48-49页
    4.5 亚硝酸钠诱变选育VGM生产菌第49-51页
        4.5.1 亚硝酸钠诱变时间的选择第49-50页
        4.5.2 亚硝酸钠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第50-51页
    4.6 基于硫酸链霉素的三种诱变模型的诱变效果的比较第51-54页
        4.6.1 紫外诱变、微波诱变和亚硝酸钠诱变筛选结果第51-52页
        4.6.2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微孔板初筛的结果第52-53页
        4.6.3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摇瓶复筛的结果第53-54页
    4.7 传代稳定性试验第54-55页
    4.8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VGM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7-73页
    5.1 种子质量对发酵的确定第57-59页
        5.1.1 种龄的优化第57-58页
        5.1.2 接种量的优化第58-59页
    5.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59-63页
        5.2.1 碳源的优化第59-61页
        5.2.2 氮源的优化第61-63页
    5.3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3-66页
        5.3.1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第63-64页
        5.3.2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第64-65页
        5.3.3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第65页
        5.3.4 发酵时间的确定第65-66页
    5.4 稀土元素对发酵的影响第66-71页
        5.4.1 NdCl_3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6-67页
        5.4.2 CsCl_3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7-68页
        5.4.3 Sm(NO_3)_3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8页
        5.4.4 SrCl_2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8-69页
        5.4.5 ErCl_3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9页
        5.4.6 LaCl_3对VGM发酵的影响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结论和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酶法提取元宝枫油的工艺研究
下一篇:蛹虫草—豆类固态发酵及产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