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人才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对农村基层干部作用的研究 | 第13页 |
1.3.2 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对农村基层干部困境的研究 | 第14页 |
1.3.4 对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对农村人才工作的思考 | 第15-16页 |
1.4.1 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工作 | 第15-16页 |
1.4.2 对化解农村人才困境的思考 | 第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6.2 研究路径 | 第19-20页 |
1.7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2 相关名词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名词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农村 | 第21页 |
2.1.2 村两委 | 第21页 |
2.1.3 农村基层干部 | 第21-22页 |
2.1.4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供给 | 第22页 |
2.1.5 干部“村聘镇管”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农村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2.2 人才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24-25页 |
2.2.4 调查理论与方法 | 第25-26页 |
3 永川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供需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37页 |
3.1 调查工作的准备与实施 | 第26-28页 |
3.1.1 永川区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7-28页 |
3.1.3 样本选择与实施形式 | 第28页 |
3.1.4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 第28页 |
3.2 调查结果概述 | 第28-34页 |
3.2.1 从人才需求侧看 | 第28-30页 |
3.2.2 从人才供给侧看 | 第30-32页 |
3.2.3 当前的人才环境 | 第32-34页 |
3.3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在干部数量上存在较大供需矛盾 | 第34-35页 |
3.3.2 人才素质面临供需不匹配 | 第35页 |
3.3.3 农村的干部人才环境较差 | 第35-37页 |
4 化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 | 第37-47页 |
4.1 人才选拔培养的流程设计 | 第37-38页 |
4.2 积极做好招才引才工作,保障人才供给 | 第38-41页 |
4.2.1 加强宣传发动,营造招才引才氛围 | 第38页 |
4.2.2 拓宽人才招录渠道,做到唯才是用 | 第38-39页 |
4.2.3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招才引才工作 | 第39页 |
4.2.4 积极创造条件,为职业理想搭建平台 | 第39-40页 |
4.2.5 落实职业保障,让干部扎根农村工作 | 第40-41页 |
4.3 抓实农村人才培训工作,提升干部素质 | 第41-44页 |
4.3.1 健全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 | 第41-42页 |
4.3.2 注重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42页 |
4.3.3 注重人才的政策业务培训 | 第42-43页 |
4.3.4 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养成 | 第43页 |
4.3.5 实时把握人才的培训理念 | 第43-44页 |
4.4 营造良好的环境,助推干部选育 | 第44-47页 |
4.4.1 优化考核激励,调动干部积极性 | 第44页 |
4.4.2 优化人才环境,提升干部能动性 | 第44-45页 |
4.4.3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干部的培养 | 第45页 |
4.4.4 创新人才政策,激发干部的活力 | 第45-47页 |
5 结语 | 第47-49页 |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47页 |
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A 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调查(乡镇干部卷) | 第52-53页 |
附录B 农村基层干部现状调查(村干部卷) | 第53-56页 |
附录C 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调查(群众卷)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