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 | 第17-24页 |
2.1 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 第17-22页 |
2.1.1 现实条件 | 第17-18页 |
2.1.2 理论来源 | 第18-22页 |
2.2 习近平群众观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2.1 初步形成:七年上山下乡时期 | 第22页 |
2.2.2 基本形成与确立:担任基层领导职务时期 | 第22页 |
2.2.3 充实与提高:担任省部级高级领导职务时期 | 第22-23页 |
2.2.4 成熟:担任中央领导职务时期 | 第23页 |
2.2.5 升华: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之后 | 第23-24页 |
3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4-34页 |
3.1 人民群众主体观 | 第24-26页 |
3.1.1 明确人民群众的崇高地位 | 第24页 |
3.1.2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 | 第24-25页 |
3.1.3 实践中的广大人民是推进深化改革的主体 | 第25-26页 |
3.2 人民群众福祉观 | 第26-29页 |
3.2.1 民主政治福祉 | 第26页 |
3.2.2 脱贫致富福祉 | 第26-27页 |
3.2.3 文化生活福祉 | 第27-28页 |
3.2.4 生态文明福祉 | 第28页 |
3.2.5 社会保障福祉 | 第28-29页 |
3.3 党群关系和谐观 | 第29-31页 |
3.3.1 坚持走群众路线 | 第29-30页 |
3.3.2 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 第30页 |
3.3.3 反腐倡廉接受人民监督 | 第30页 |
3.3.4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第30-31页 |
3.4 人民群众创新观 | 第31-32页 |
3.4.1 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 第31页 |
3.4.2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 第31-32页 |
3.5 人民群众评价观 | 第32-34页 |
3.5.1 人民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32-33页 |
3.5.2 执政效果交由人民评判 | 第33-34页 |
4 习近平群众观评析 | 第34-40页 |
4.1 习近平群众观的基本特点 | 第34-35页 |
4.1.1 创新性 | 第34页 |
4.1.2 时代性 | 第34-35页 |
4.1.3 实践性 | 第35页 |
4.1.4 人民性 | 第35页 |
4.2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 第35-37页 |
4.2.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36页 |
4.2.2 坚持和推动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创新 | 第36页 |
4.2.3 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36-37页 |
4.3 习近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 第37-40页 |
4.3.1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 第37-38页 |
4.3.2 有利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 第38页 |
4.3.3 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第38-40页 |
5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