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33页 |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以往研究回顾 | 第15-27页 |
1.2.1 社会工作专业化:西方学界与中国国家建构的视角 | 第15-20页 |
1.2.2 社会工作本土化:国际转向与中国文化语境的视角 | 第20-24页 |
1.2.3 社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2.4 以往研究述评 | 第27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0-32页 |
1.5 本文架构 | 第32-3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视角 | 第33-44页 |
2.1 以往理论批判性反思 | 第33-39页 |
2.1.1 嵌入性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的解释性限度 | 第33-36页 |
2.1.2 承认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有限适用性 | 第36-39页 |
2.2 分析视角:社区为本 | 第39-44页 |
2.2.1 聚焦社区脉络:社区为本的理论动向 | 第39-41页 |
2.2.2 社区为本的可能命题 | 第41-44页 |
第3章 沪街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及其制度逻辑 | 第44-55页 |
3.1 “总体性社会”的式微与“社区”的生长 | 第44-47页 |
3.1.1 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化 | 第44-45页 |
3.1.2 从社区建设向社区治理的转型升级 | 第45-47页 |
3.2 “街道社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另类范型 | 第47-51页 |
3.2.1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社区:作为一级管理网络 | 第47-49页 |
3.2.2 “一号”课题以来的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场域 | 第49-51页 |
3.3 走向自下而上:沪街社区治理的实践演变 | 第51-53页 |
3.3.1 自上而下:传统惯性驱动的沪街治理 | 第51-52页 |
3.3.2 自下而上:沪街社区治理的机制嬗变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机制演变 | 第53-55页 |
第4章 专业化缔造:沪街社区社会工作的全员性培养 | 第55-65页 |
4.1 沪街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人口学特征 | 第55-57页 |
4.1.1 性别比例失调,但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 第56页 |
4.1.2 政治面貌分化较大,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优 | 第56页 |
4.1.3 社工持证率逐年递增,但专业相关性比较低 | 第56-57页 |
4.2 职业认同、工作关系与工作效度 | 第57-60页 |
4.2.1 职业认同状况、从事年限以及多重动因 | 第57-58页 |
4.2.2 工作任务来源、工作关系与工作胜任度 | 第58-60页 |
4.3 专业认知、培训效用与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实践 | 第60-63页 |
4.3.1 模糊化认知: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关系 | 第60-61页 |
4.3.2 多维度空间: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生长点 | 第61-62页 |
4.3.3 有限适用性:专业社会工作培训的意外性后果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专业植入过程中的现实张力 | 第63-65页 |
第5章 反思性实践:沪街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 第65-76页 |
5.1 增能计划:一项致力于理念与技巧提升的干预实践 | 第65-68页 |
5.1.1 以个案为导向的增能干预实践 | 第65-67页 |
5.1.2 精英式社工能力建设的效用评价 | 第67-68页 |
5.2 专业知识植入与本土情景的张力 | 第68-72页 |
5.2.1 专业模式与实践情景的两难:西方经验 | 第68-69页 |
5.2.2 专业社工知识的适切性困扰:基层心声 | 第69-70页 |
5.2.3 专业社工的在实践中的遭遇:“被驱逐” | 第70-72页 |
5.3 朝向整合性的实践策略:反思性社工知识的形成逻辑 | 第72-74页 |
5.3.1 “不能被居民牵着鼻子走” | 第72-73页 |
5.3.2 “社工A-B角”探究治理新模式 | 第73-74页 |
5.3.3 “优秀社区工作者是如何打造的” | 第74页 |
5.4 本章小结:从张力迈向整合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机制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9页 |
6.1.1 专业化与本土化:“一体两翼”而非“二元对立” | 第76-78页 |
6.1.2 社区为本: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 | 第78-79页 |
6.2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79-81页 |
6.3 进一步讨论的议题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2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