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9页
    1.1 深海及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第13-24页
        1.1.1 深海及深海环境介绍第13-14页
        1.1.2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第14-15页
        1.1.3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和分布第15-16页
        1.1.4 深海生物适应性第16-20页
        1.1.5 深海生物起源和演化第20-21页
        1.1.6 深海偏顶蛤第21-23页
        1.1.7 深海研究相关设备第23-24页
    1.2 胁迫应激及免疫防御系统第24-26页
        1.2.1 胁迫应激系统第25-26页
        1.2.2 免疫防御系统第26页
    1.3 共生第26-43页
        1.3.1 共生体系中不同生物生活史的融合第27-30页
        1.3.2 共生体系的相互作用第30-41页
        1.3.3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共生相关的研究第41-43页
    1.4 多组学分析及应用第43-47页
        1.4.1 高通量测序及多组学分析第43-44页
        1.4.2 生态基因组学的应用第44-47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7-49页
        1.5.1 研究意义第47-48页
        1.5.2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第48-49页
第二章 基因组大小测定及不同群体的比较分析第49-61页
    2.1 前言第49-5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0-53页
        2.2.1 样品采集和保存第50-51页
        2.2.2 细胞悬液制备第51-52页
        2.2.3 基因组大小的测定第52-53页
        2.2.4 统计分析第53页
    2.3 结果第53-55页
        2.3.1 基因组大小第53-54页
        2.3.2 热液和冷泉同种生物C值比较第54-55页
    2.4 讨论第55-61页
        2.4.1 基因组大小的差异第55-57页
        2.4.2 深海化能极端环境对基因组大小的影响第57-59页
        2.4.3 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深海偏顶蛤B.platifrons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第61-79页
    3.1 前言第61-62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2-65页
        3.2.1 材料和样品第62-63页
        3.2.2 基因组survey评估、基因组测序、组装及注释第63-64页
        3.2.3 基因组分析第64-65页
    3.3 结果第65-76页
        3.3.1 基因组survey评估结果第65-66页
        3.3.2 基因组测序结果第66-68页
        3.3.3 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估第68-69页
        3.3.4 基因组注释结果第69-71页
        3.3.5 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第71-76页
    3.4 讨论第76-79页
第四章 深海偏顶蛤贻贝系统发育及其演化关系的研究第79-105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0-82页
        4.2.1 DNA提取及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第80-81页
        4.2.2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和分析第81页
        4.2.3 系统发育分析第81-82页
        4.2.4 种群遗传学分析第82页
    4.3 结果第82-95页
        4.3.1 四种贻贝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第82-88页
        4.3.2 贻贝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第88-90页
        4.3.3 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计第90-92页
        4.3.4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比较第92-94页
        4.3.5 B.platifrons种群连通性第94-95页
    4.4 讨论第95-105页
        4.4.1 贻贝线粒体基因组演化第95-98页
        4.4.2 深海贝起源第98-100页
        4.4.3 更新贻贝的系统发育关系第100-101页
        4.4.4 热液和冷泉群体的连通性第101-102页
        4.4.5 小结第102-105页
第五章 深海偏顶蛤贻贝适应性及贻贝宿主与共生菌的相互作用第105-125页
    5.1 前言第105-106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06-108页
        5.2.1 贻贝样品及转录组测序第106-107页
        5.2.2 数据挖掘及功能注释第107页
        5.2.3 直系同源基因预测和受正选择基因筛选第107-108页
        5.2.4 差异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及统计第108页
    5.3 结果第108-118页
        5.3.1 Illumina测序及组装第108-109页
        5.3.2 基因注释第109-110页
        5.3.3 直系同源基因筛选第110-112页
        5.3.4 系统发育分析第112-114页
        5.3.5 受正选择的基因(PSGs)第114-117页
        5.3.6 深海贝和近海贝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第117-118页
    5.4 讨论第118-125页
        5.4.1 胁迫条件下细胞稳态的维持第118-119页
        5.4.2 宿主与共生菌相互作用第119-124页
        5.4.3 小结第124-12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5-126页
    6.2 本论文创新点第126-127页
    6.3 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57页
附录I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16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刺参生殖代价与适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底栖有孔虫分子多样性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