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新时期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 第8页 |
(二)我国道德教育政策体系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8-9页 |
(三)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亟待回应新时期的学校德育问题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文化 | 第10页 |
(二)德育 | 第10页 |
(三)德育模式 | 第10-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德育模式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德育模式类型的研究 | 第12页 |
(三)德育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历史比较法 | 第14页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化和德育模式的关系 | 第15-19页 |
一、文化对德育模式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一)文化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 | 第15页 |
(二)文化影响德育内容的选择 | 第15-16页 |
(三)文化影响德育方法的选择 | 第16页 |
二、德育模式对文化的影响 | 第16-19页 |
(一)德育筛选文化的功能 | 第17页 |
(二)德育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 | 第17页 |
(三)德育创造新文化的功能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文化政策演进下的德育模式分析 | 第19-27页 |
一、文化开放政策时期(1987-1997)德育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一)翻译引进西方德育模式思想成为热潮 | 第19-20页 |
(二)德育方法由灌输趋向于交流沟通 | 第20页 |
(三)德育教师缺乏理论基础 | 第20页 |
(四)学术研究与实践相脱节,德育模式单一 | 第20-21页 |
二、先进文化建设政策时期(1997-2012)德育模式分析 | 第21-25页 |
(一)德育模式理论研究打开视野 | 第21-22页 |
(二)德育模式类型多样化 | 第22-24页 |
(三)德育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 | 第24页 |
(四)文化自觉成为德育模式建构的趋势 | 第24页 |
(五)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引起重视 | 第24页 |
(六)德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日益增多 | 第24-25页 |
三、文化自信政策时期(2012-至今)德育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一)出现文化德育模式雏形 | 第25页 |
(二)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德育内容 | 第25-26页 |
(三)德育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德育模式建构 | 第27-34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 第27-28页 |
二、建构蕴含文化性的德育综合课程 | 第28-31页 |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 | 第28-29页 |
(二)让德育课程与生活相融合,以实践育人 | 第29-30页 |
(三)挖掘德育综合课程中的文化要素,以文育人 | 第30页 |
(四)德育综合课程实施方法的多元化 | 第30-31页 |
三、教师德育专业化建设 | 第31-34页 |
(一)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内涵 | 第31页 |
(二)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策略 | 第31-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个人简历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