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1 黄土滑坡稳定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黄土滑坡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关中塬区黄土滑坡的特性 | 第17-27页 |
2.1 黄土滑坡的类型与特征 | 第17-20页 |
2.1.1 国内外对滑坡类型的划分方法 | 第17-18页 |
2.1.2 黄土滑坡的类型划分 | 第18-20页 |
2.2 依托工程沿线滑坡概况 | 第20-24页 |
2.2.1 依托工程沿线滑坡类型 | 第20-22页 |
2.2.2 滑坡的特征及滑动机理 | 第22-24页 |
2.3 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 | 第24-26页 |
2.3.1 滑坡的诱发内因 | 第24-25页 |
2.3.2 滑坡的发展过程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及实例应用 | 第27-45页 |
3.1 极限平衡法的概述 | 第27-31页 |
3.1.1 抗剪强度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3.1.2 稳定安全系数的确定 | 第28-31页 |
3.2 S107 线 1 | 第31-37页 |
3.2.1 滑坡工程概况 | 第31-34页 |
3.2.2 极限平衡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 第34-37页 |
3.3 S107 线 2 | 第37-43页 |
3.3.1 滑坡工程概况 | 第37-39页 |
3.3.2 极限平衡法分析滑坡稳定性 | 第39-43页 |
3.4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基于FLAC~(3D)滑坡稳定性的分析 | 第45-59页 |
4.1 FLAC~(3D)概述 | 第45-48页 |
4.1.1 FLAC~(3D)的基本理论 | 第45-46页 |
4.1.2 本构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4.1.3 主要特点 | 第47-48页 |
4.2 滑坡稳定性模拟 | 第48-58页 |
4.2.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48-50页 |
4.2.2 S107线 1 | 第50-55页 |
4.2.3 S107线 2 | 第55-58页 |
4.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关中塬区滑坡的防治措施及治理方案 | 第59-73页 |
5.1 滑坡治理原则 | 第59-60页 |
5.2 抗滑桩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60-66页 |
5.2.1 1 | 第60-64页 |
5.2.2 2 | 第64-66页 |
5.3 关中塬区其他滑坡的治理方案 | 第66-70页 |
5.3.1 K36+795~K36+868滑坡的治理方案 | 第66-68页 |
5.3.2 K38+030~K38+090滑坡的综合治理 | 第68-70页 |
5.4 小结 | 第70-7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