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南秦岭汉阴县金斗坡-汉滨区柳树坪脆-韧性剪切带控矿构造特征与金矿成矿富集规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区概况第13-14页
        1.2.1 位置及交通第13-14页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第14页
    1.3 研究区前人地质矿产调研工作评述第14-16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工作方法第16-17页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第17-18页
    1.6 论文主要成果和研究新进展第18-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30页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第21-22页
    2.2 区域地层第22-24页
    2.3 构造单元划分第24-27页
    2.4 区域岩浆岩第27-28页
    2.5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第28-29页
    2.6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第29-30页
第三章 典型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第30-58页
    3.1 矿区地质特征第30-33页
        3.1.1 矿区地层岩性和含矿层段第30-32页
        3.1.2 矿区构造第32页
        3.1.3 矿区岩浆岩第32-33页
    3.2 矿床地质特征第33-47页
        3.2.1 矿体特征第33-41页
        3.2.2 矿石特征第41-44页
        3.2.3 围岩蚀变与热变质作用第44-47页
        3.2.4 金斗坡矿区岩脉与变石英砂岩的判定第47页
    3.3 柳树坪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第47-52页
        3.3.1 石英脉产状和围岩岩性特征第47-48页
        3.3.2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48-50页
        3.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第50-51页
        3.3.4 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及深度估算第51-52页
    3.4 金斗坡矿区典型变形变质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第52-58页
        3.4.1 石榴子石和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第52-55页
        3.4.2 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第55页
        3.4.3 变质矿物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第55-56页
        3.4.4 变质作用与金矿化的关系第56-58页
第四章 研究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第58-94页
    4.1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第58-66页
        4.1.1 脆-韧性剪切带概念、类型和识别标志第58-62页
        4.1.2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分布特征第62-64页
        4.1.3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第64-66页
    4.2 金斗坡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第66-79页
        4.2.1 RF3-1 脆-韧性剪切带第66-69页
        4.2.2 RF3-2 脆-韧性剪切带第69-70页
        4.2.3 RF3-3 脆-韧性剪切带第70-72页
        4.2.4 脆-韧性剪切带内次级构造特征第72-79页
    4.3 白果树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第79-82页
        4.3.1 脆-韧性剪切带的分布特征第79页
        4.3.2 脆-韧性剪切带内次级构造特征第79-82页
    4.4 柳树坪矿区脆-韧性剪切带特征第82-91页
        4.4.1 RF3-1 脆-韧性剪切带第82-83页
        4.4.2 RF3-2 脆-韧性剪切带第83-84页
        4.4.3 RF2脆-韧性剪切带第84-85页
        4.4.4 脆-韧性剪切带内次级构造特征第85-91页
    4.5 研究区脆-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第91-94页
        4.5.1 脆-韧性剪切带内岩石矿物微观特征第91-92页
        4.5.2 脆-韧性剪切带微观构造特征第92-94页
第五章 研究区成矿规律、成矿时代与找矿方向第94-118页
    5.1 研究区金矿成矿规律第94-112页
        5.1.1 矿区矿体展布规律第94-101页
        5.1.2 构造控矿规律第101-109页
        5.1.3 热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控矿规律第109-112页
    5.2 成矿时代的探讨第112-114页
    5.3 物质来源探讨第114-115页
    5.4 有利找矿靶区圈定和找矿方向第115-118页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118-121页
    6.1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18-119页
    6.2 存在主要问题第119-121页
图版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LAC3D的关中塬区黄土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下一篇:基于AQWA软件的类海蟒式波浪俘能装置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