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军民融合特色的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 第10页 |
1.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绵阳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12页 |
1.1.3 知识产权是联系绵阳军民融合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1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 第13页 |
1.3.2 典型案例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军民融合特色知识产权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2.1 知识产权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2.1.1 知识产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知识产权的特征 | 第17页 |
2.1.3 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 军民融合理论综述 | 第18-20页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综述 | 第20-22页 |
2.4 知识产权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现状 | 第24-42页 |
3.1 军民融合对于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 | 第25-28页 |
3.2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 第28-30页 |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 | 第30-33页 |
3.4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 | 第33-36页 |
3.5 生物医药产业 | 第36-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军民融合视角下绵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4.1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4.1.1 军民融合自上而下的统筹推进体制亟待完善 | 第42页 |
4.1.2 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在院所落实较难 | 第42-43页 |
4.1.3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市场化机制构建程度不够 | 第43页 |
4.1.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 第43页 |
4.2 军民融合区域服务能力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军民融合在绵阳的区域承载环境 | 第43-45页 |
4.2.2 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区域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典型案例研究 | 第48-53页 |
5.1 研究设计及案例选取依据 | 第48页 |
5.2 中小型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案例分析 | 第48-49页 |
5.3 围绕军民融合企业服务的失败尝试 | 第49-50页 |
5.4 围绕军民融合企业服务的成功尝试 | 第50-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绵阳围绕知识产权问题的对应创新策略研究 | 第53-61页 |
6.1 构筑绵阳军民融合类知识产权产生、应用和转化的体制机制 | 第53-58页 |
6.1.1 探索整合军、地资源,加大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力度 | 第53-54页 |
6.1.2 探索建立绵阳军民融合类知识产权的相关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6.1.3 探索建立绵阳军民融合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 | 第56-57页 |
6.1.4 探索建立军民融合类知识产权的投融资机制和保险机制 | 第57-58页 |
6.2 深化绵阳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的区域服务体系建设 | 第58-60页 |
6.2.1 探索建立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产业化应用引导基金 | 第58-59页 |
6.2.2 完善绵阳知识产权区域服务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 第59-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