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2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概述 | 第21-27页 |
2.1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 第21-22页 |
2.1.1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1.2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2.2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会计处理的规定 | 第22-27页 |
2.2.1 国内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2.2.2 国外相关规定 | 第23-27页 |
3 我国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7页 |
3.1 我国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现状 | 第27-30页 |
3.1.1 多数确认为职工薪酬 | 第27-28页 |
3.1.2 确认为合并成本时后续计量不调整合并商誉 | 第28-29页 |
3.1.3 确认为职工薪酬时在业绩承诺期满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 第29页 |
3.1.4 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在披露方面具有非强制性 | 第29-30页 |
3.2 我国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2.1 会计确认方面表现为主观性及随意性较强 | 第30-31页 |
3.2.2 初始计量时将业绩奖励形成的或有对价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零 | 第31-32页 |
3.2.3 确认负债义务时使用的科目不统一 | 第32-33页 |
3.2.4 后续计量时未合理计提业绩奖励形成的职工薪酬 | 第33-34页 |
3.2.5 多数企业未对其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进行披露 | 第34-37页 |
4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会计处理分析 | 第37-43页 |
4.1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会计确认和初始计量 | 第37-40页 |
4.1.1 认定为或有对价时确认为金融负债 | 第38-39页 |
4.1.2 认定为奖金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 第39-40页 |
4.2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在业绩承诺期内的后续计量 | 第40-41页 |
4.2.1 认定为或有对价时将业绩奖励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 第40-41页 |
4.2.2 认定为奖金时合理计提管理费用 | 第41页 |
4.3 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的信息披露 | 第41-43页 |
5 关于规范我国企业并购中业绩奖励会计处理的相关建议 | 第43-47页 |
5.1 根据业绩奖励的性质进行恰当的会计确认 | 第43-44页 |
5.2 对业绩奖励的估计金额进行合理计量 | 第44-45页 |
5.2.1 利用估值模型估计业绩奖励公允价值 | 第44页 |
5.2.2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计提业绩奖金 | 第44-45页 |
5.3 全面披露业绩奖励事项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