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2页
    1.1 研究背景第21-24页
        1.1.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第21页
        1.1.2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概念第21页
        1.1.3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机制第21-23页
        1.1.4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第23页
        1.1.5 城市路面径流——城市地表径流中备受关注的部分第23-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4-2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9-34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1.3 课题的提出第36-39页
        1.3.1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危害第36-37页
        1.3.2 西安市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利用的迫切性第37-38页
        1.3.3 课题的提出第38-39页
    1.4 论文研究构架第39-41页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9-40页
        1.4.2 技术路线第40-41页
    1.5 研究意义第41-42页
第二章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基础理论第42-52页
    2.1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范畴第42页
    2.2 次降雨的概念和分类第42页
        2.2.1 次降雨的概念第42页
        2.2.2 次降雨级别的划分第42页
    2.3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强度的表征和测试计算方法第42-47页
        2.3.1 径流污染强度的表征第42-44页
        2.3.2 次降雨径流污染浓度的测试计算方法第44-47页
    2.4 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第47-50页
        2.4.1 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的概念第47页
        2.4.2 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的理论计算方法第47-48页
        2.4.3 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的近似计算方法第48-50页
    2.5 初期冲刷效应第50-52页
        2.5.1 初期冲刷效应的概念第50-51页
        2.5.2 初期冲刷效应的判据第51-52页
第三章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第52-79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52-55页
        3.1.1 自然环境第52-53页
        3.1.2 气候特征第53页
        3.1.3 城市道路状况第53-54页
        3.1.4 机动车保有量第54-55页
    3.2 研究方法第55-60页
        3.2.1 采样地点第55页
        3.2.2 采样方法第55-56页
        3.2.3 采样径流场次第56页
        3.2.4 场次降雨特征第56-59页
        3.2.5 污染指标第59页
        3.2.6 水质分析方法第59-60页
    3.3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强度第60-66页
        3.3.1 城市路面雨水径流污染强度第60-66页
        3.3.2 城市路面融雪径流污染强度第66页
    3.4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第66-69页
        3.4.1 影响因素第66-67页
        3.4.2 分析结果第67-68页
        3.4.3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第68-69页
    3.5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物的相关性第69-72页
        3.5.1 研究意义第69页
        3.5.2 相关性研究第69-70页
        3.5.3 回归分析第70-71页
        3.5.4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第71-72页
    3.6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物赋存状态第72-74页
        3.6.1 径流污染物固-液界面过程第72页
        3.6.2 污染物赋存状态第72-73页
        3.6.3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第73-74页
    3.7 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第74-77页
        3.7.1 方差分析结果第74-75页
        3.7.2 季节变化第75-76页
        3.7.3 致因分析第76-77页
    3.8 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负荷研究第79-105页
    4.1 城市路面径流次污染负荷第79-84页
        4.1.1 次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第79页
        4.1.2 次污染负荷估算结果第79-82页
        4.1.3 次污染负荷影响因素分析第82-83页
        4.1.4 与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第83-84页
    4.2 路面径流次污染负荷数学模型第84-89页
        4.2.1 概述第84-85页
        4.2.2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第85-87页
        4.2.3 数学模型构建第87-89页
    4.3 城市路面径流年污染负荷第89-91页
        4.3.1 年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第89-90页
        4.3.2 年污染负荷估算结果第90页
        4.3.3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第90-91页
    4.4 采样次数对路面径流年污染负荷估算准确性的影响第91-104页
        4.4.1 研究方法第92-93页
        4.4.2 研究结果第93-104页
    4.5 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城市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研究第105-119页
    5.1 初期冲刷效应概述第105页
    5.2 研究方法第105-107页
        5.2.1 采样、测试方法第105-106页
        5.2.2 初期冲刷效应的判别方法第106-107页
    5.3 初期冲刷效应研究第107-117页
        5.3.1 场次降雨特征第107-109页
        5.3.2 路面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过程第109-114页
        5.3.3 M(v)曲线的绘制第114页
        5.3.4 初期冲刷效应的判定第114-116页
        5.3.5 初期冲刷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第116-117页
    5.4 小结第117-119页
第六章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第119-144页
    6.1 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技术概述第119页
    6.2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系统控制策略第119-125页
        6.2.1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系统控制策略框架第119-120页
        6.2.2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控制非工程措施第120-122页
        6.2.3 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控制工程措施第122-125页
    6.3 路面径流沉淀性能及径流沉淀池设计参数研究第125-134页
        6.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6-127页
        6.3.2 路面径流沉淀性能第127-128页
        6.3.3 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28-131页
        6.3.4 路面径流沉淀池设计参数研究第131-133页
        6.3.5 径流沉淀池在国外的应用第133-134页
    6.4 雨水口截污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第134-143页
        6.4.1 截污装置设计第135-137页
        6.4.2 截污网袋透水性能和截污效果第137-142页
        6.4.3 保证工作区高度估算第142-143页
    6.5 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第144-147页
    1 结论第144-146页
    2 研究展望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博牙高速公路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沉降处治技术研究
下一篇:国际投资间接征收制度解读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