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装配整体式预制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装配整体式预制预应力短肢剪力墙的设计理论及方法 | 第20-34页 |
2.1 剪力墙的分类及短肢墙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要求 | 第20-23页 |
2.1.1 剪力墙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2 短肢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点 | 第21-22页 |
2.1.3 短肢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和设计要求 | 第22-23页 |
2.1.4 装配整体式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23页 |
2.2 预制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实例 | 第23-27页 |
2.2.1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预压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应用[16~21] | 第24-26页 |
2.2.2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2.3 预制预应力技术在 L 型短肢剪力墙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2.3.1 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剪力墙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2.3.2 预应力技术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3.3 装配整体式预制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的实现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运用 ANSYS 建立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模型 | 第34-56页 |
3.1 有限元 ANSYS 软件的简介 | 第34-35页 |
3.1.1 ANSYS 软件的主要技术特点 | 第34页 |
3.1.2 ANSYS 软件的分析功能 | 第34-35页 |
3.2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2.1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重要性 | 第35-36页 |
3.2.2 运用 ANSYS 对有限元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3.3 建立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53页 |
3.3.1 钢筋和混凝土单元的选取及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的确定 | 第37-40页 |
3.3.2 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强度准则 | 第40-48页 |
3.3.3 混凝土有限元的裂缝形式及 ANSYS 中对混凝土开裂的处理方法 | 第48-53页 |
3.4 预应力钢筋在有限元模型中的模拟 | 第53-55页 |
3.4.1 有限元程序 ANSYS 中预应力施加的方法 | 第53-54页 |
3.4.2 降温法在有限元模型分析中的运用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预制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的 ANSYS 模拟分析结果 | 第56-75页 |
4.1 加载方式 | 第56页 |
4.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56-60页 |
4.3 在单调荷载下轴压比对预制预应力 L 型短肢墙承载力的影响 | 第60-66页 |
4.3.1 预制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模型的设计 | 第60-61页 |
4.3.2 荷载位移曲线中屈服位移u y和极限位移up的确定[49] | 第61-62页 |
4.3.3 不同轴压比下承载能力和延性系数的数据分析 | 第62-64页 |
4.3.4 不同轴压比下预应力 L 型短肢墙的等效应力 | 第64-66页 |
4.4 预应力 L 型短肢剪力墙模型的变形特点 | 第66-69页 |
4.4.1 正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短肢墙模型的变形特点 | 第67-68页 |
4.4.2 反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短肢墙模型变形特点 | 第68-69页 |
4.5 截面的高厚比对预应力 L 形短肢剪力墙的影响 | 第69-72页 |
4.5.1 截面高厚比对结构延性系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2 短肢墙有限元模型在不同截面高厚比下的裂缝形态 | 第70-72页 |
4.6 有效预应力对短肢墙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 | 第72-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预应力 L 形截面短肢墙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75-80页 |
5.1 影响预应力短肢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的因素 | 第75页 |
5.2 预应力短肢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5-80页 |
5.2.1 异形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5-76页 |
5.2.2 普通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6页 |
5.2.3 预应力 L 形短肢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6-8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