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3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1页 |
1.2.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发展趋势 | 第16-35页 |
2.1 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6-24页 |
2.1.1 城市废弃地 | 第16-20页 |
2.1.2 景观的概念和内涵 | 第20-21页 |
2.1.3 城市景观的概念和内涵 | 第21-22页 |
2.1.4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和类型 | 第22-23页 |
2.1.5 景观化改造 | 第23-24页 |
2.2 现代景观的主要设计理论及其影响 | 第24-29页 |
2.2.1 现代景观设计系统观的形成 | 第24-25页 |
2.2.2 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思潮 | 第25-27页 |
2.2.3 60 年代到 70 年代的生态主义与大地景观 | 第27-28页 |
2.2.4 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共生格局 | 第28-29页 |
2.3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29-32页 |
2.3.1 行为科学与人性化景观环境 | 第29页 |
2.3.2 生态学观念与方法的运用 | 第29-30页 |
2.3.3 地域特征与文化表达 | 第30页 |
2.3.4 场所再生精神的体现 | 第30-31页 |
2.3.5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 第31-32页 |
2.4 走向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 第32-35页 |
2.4.1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 | 第32-33页 |
2.4.2 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意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动因 | 第35-48页 |
3.1 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35-40页 |
3.1.1 改造的必要性 | 第35-38页 |
3.1.2 改造的紧迫性 | 第38-40页 |
3.2 景观生态学的介入 | 第40-44页 |
3.2.1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3.2.2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 | 第43-44页 |
3.3 生态经济城市(ECO2)理念的引入 | 第44-46页 |
3.3.1 生态经济城市(ECO2)的概念和缘起 | 第44-45页 |
3.3.2 生态经济城市(ECO2)理念对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推动 | 第45-46页 |
3.4 改造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3.4.1 环境意象的内在涵义为景观化改造提供可能 | 第46-47页 |
3.4.2 独特的工业文化背景为景观化改造提供可能 | 第47页 |
3.4.3 生态环境方面潜在的有利因素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城市各类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实例分析 | 第48-66页 |
4.1 矿区废弃地(mine derelict, mining wasteland) | 第48-51页 |
4.1.1 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化改造 | 第48-50页 |
4.1.2 唐山南湖公园 | 第50-51页 |
4.2 城市工业废弃地(urban industrial wasteland, urban brown field) | 第51-60页 |
4.2.1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第51-54页 |
4.2.2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 | 第54-57页 |
4.2.3 广州信义国际会馆 | 第57-60页 |
4.3 城市垃圾处理场地(landfill) | 第60-63页 |
4.3.1 美国清泉公园 | 第60-61页 |
4.3.2 拜斯比公园 | 第61-63页 |
4.4 中外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比较 | 第63-65页 |
4.4.1 中外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相似之处 | 第63-64页 |
4.4.2 中外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差异之处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原则、模式和方法探究 | 第66-84页 |
5.1 现状景观资源调查 | 第66页 |
5.2 改造设计目标定位 | 第66页 |
5.3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原则 | 第66-69页 |
5.3.1 生态恢复原则 | 第67页 |
5.3.2 地域性原则 | 第67-68页 |
5.3.3 人性化原则 | 第68页 |
5.3.4 历史原真性原则 | 第68页 |
5.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8-69页 |
5.4 城市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模式 | 第69-73页 |
5.4.1 城市公共设施模式 | 第69-71页 |
5.4.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模式 | 第71-73页 |
5.5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方法 | 第73-84页 |
5.5.1 废弃地旧有的建、构筑物和工业设施的处理 | 第74-78页 |
5.5.2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 第78-79页 |
5.5.3 自然景观的生态改造 | 第79-84页 |
第六章 城市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实例--以西安世园会会址区域改造为例 | 第84-96页 |
6.1 选址背景 | 第84-85页 |
6.1.1 西安世园会举办地—西安浐灞生态区简介 | 第84页 |
6.1.2 西安世园会主会址—广运潭简介 | 第84-85页 |
6.2 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85-86页 |
6.2.1 区位、环境调查 | 第85-86页 |
6.2.2 景观资源调查 | 第86页 |
6.3 改造设计原则 | 第86-87页 |
6.3.1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状资源 | 第86页 |
6.3.2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 第86-87页 |
6.3.3 景观于生态并重 | 第87页 |
6.3.4 以建设生态经济城市(ECO2)为目的 | 第87页 |
6.4 改造设计思路与方法 | 第87-90页 |
6.4.1 场地地形的改造处理 | 第87-88页 |
6.4.2 水体的生态恢复和整治 | 第88-90页 |
6.4.3 植被的恢复和再生 | 第90页 |
6.5 改造成果 | 第90-91页 |
6.6 城市废弃地景观化改造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 第91-96页 |
6.6.1 会址后续利用概况 | 第91-93页 |
6.6.2 会址景观化改造对浐灞生态区改造、提升与完善 | 第93页 |
6.6.3 会址景观化改造对场地所在地及周边环境影响 | 第93-94页 |
6.6.4 园艺博览会对西安总体城市结构调整的作用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