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水中氟的来源 | 第12页 |
1.2 高氟水的分布 | 第12-13页 |
1.3 高氟水的特点 | 第13页 |
1.4 国内外关于高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沉淀法处理含氟水 | 第14-15页 |
1.4.2 吸附法处理含氟水 | 第15页 |
1.4.3 电化学法处理含氟水 | 第15页 |
1.4.4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6.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6.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31页 |
2.1 实验过程 | 第20-21页 |
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20页 |
2.1.2 胺化接枝凝胶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3 螯合金属离子制备配体交换凝胶 | 第21页 |
2.1.4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实验 | 第21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21-30页 |
2.2.1 接枝率的测定 | 第21-25页 |
2.2.2 Fe~(3+)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3 Al~(3+)含量的测定 | 第26-28页 |
2.2.4 氟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合成 | 第31-35页 |
3.1 聚合反应过程 | 第31-32页 |
3.2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33页 |
3.2.1 凝胶浓度与交联度 | 第32页 |
3.2.2 单体和交联剂的纯度 | 第32页 |
3.2.3 引发剂和增速剂的用量 | 第32页 |
3.2.4 pH 值 | 第32-33页 |
3.2.5 温度 | 第33页 |
3.2.6 最佳反应条件 | 第33页 |
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螯合基团接枝凝胶合成 | 第35-45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4.1.1 仪器 | 第35页 |
4.1.2 试剂 | 第35-36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4.3 DETA 接枝 PAG 合成条件参数确定 | 第36-38页 |
4.3.1 合成体系配比确定 | 第36页 |
4.3.2 合成反应体系 pH 确定 | 第36-37页 |
4.3.3 合成体系温度确定 | 第37页 |
4.3.4 合成反应时间确定 | 第37-38页 |
4.3.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38页 |
4.4 TETA 接枝 PAG 合成条件参数确定 | 第38-40页 |
4.4.1 合成体系配比确定 | 第38-39页 |
4.4.2 合成反应体系 pH 确定 | 第39页 |
4.4.3 合成体系温度确定 | 第39-40页 |
4.4.4 合成反应时间确定 | 第40页 |
4.4.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40页 |
4.5 亚氨基二乙酸接枝凝胶合成条件参数确定 | 第40-42页 |
4.5.1 合成体系配比确定 | 第40-41页 |
4.5.2 合成反应体系 pH 确定 | 第41页 |
4.5.3 合成体系温度确定 | 第41-42页 |
4.5.4 合成反应时间确定 | 第42页 |
4.5.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42页 |
4.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剂的合成 | 第45-65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5.1.1 仪器 | 第45页 |
5.1.2 试剂 | 第45-46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46页 |
5.3 DETA 接枝 PAG 螯合 Fe~(3+)条件参数确定 | 第46-48页 |
5.3.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46页 |
5.3.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5.3.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4 螯合 Fe~(3+)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5.3.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48页 |
5.4 TETA 接枝 PAG 螯合 Fe~(3+)条件参数确定 | 第48-51页 |
5.4.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48-49页 |
5.4.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5.4.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0页 |
5.4.4 螯合 Fe~(3+)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5.4.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51页 |
5.5 IDA 接枝 PAG 螯合 Fe~(3+)条件参数确定 | 第51-53页 |
5.5.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51页 |
5.5.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5.5.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2-53页 |
5.5.4 螯合 Fe~(3+)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5.5.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53页 |
5.6 DETA 接枝 PAG 螯合 Al~(3+)条件参数确定 | 第53-56页 |
5.6.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53-54页 |
5.6.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5.6.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5.6.4 螯合 Al~(3+)浓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5.6.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56页 |
5.7 TETA 接枝 PAG 螯合 Al~(3+)条件参数确定 | 第56-58页 |
5.7.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56页 |
5.7.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5.7.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7-58页 |
5.7.4 螯合 Al~(3+)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5.7.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58页 |
5.8 IDA 接枝 PAG 螯合 Al~(3+)条件参数确定 | 第58-61页 |
5.8.1 螯合 pH 的确定 | 第58-59页 |
5.8.2 螯合温度的确定 | 第59页 |
5.8.3 螯合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9-60页 |
5.8.4 螯合 Al~(3+)浓度的确定 | 第60-61页 |
5.8.5 最佳反应条件 | 第61页 |
5.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5.9.1 DETA 接枝螯合载铁(铝)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5.9.2 TETA 接枝螯合载铁(铝)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5.9.3 IDA 接枝螯合载铁(铝)凝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5.9.4 胺接枝螯合凝胶红外谱图小结 | 第63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剂除氟性能研究 | 第65-75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6.1.1 仪器 | 第65页 |
6.1.2 试剂 | 第65-66页 |
6.2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条件参数确定 | 第66-69页 |
6.2.1 除氟 pH 的确定 | 第66-67页 |
6.2.2 除氟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67-68页 |
6.2.3 除氟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68-69页 |
6.2.4 最佳反应条件 | 第69页 |
6.3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剂除氟性能影响因素 | 第69-71页 |
6.3.1 F-初始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6.3.2 水中常见共存干扰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6.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73页 |
6.4.1 载铁凝胶除氟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6.4.2 载铝凝胶除氟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除氟机理研究 | 第75-82页 |
7.1 鳌合基团接枝凝胶反应机理 | 第75-76页 |
7.2 金属螯合反应机理 | 第76-77页 |
7.3 配体交换除氟反应机理 | 第77-78页 |
7.4 吸附热力学 | 第78-80页 |
7.4.1 Freundlich 吸附经验式与 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78-79页 |
7.4.2 配体交换凝胶除氟的吸附等温线 | 第79-80页 |
7.5 吸附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第80-8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建议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