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1.1 社会经济发展对社区规划的新要求 | 第18-19页 |
1.1.2 小地块楼盘开发与社区配套设施的矛盾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1.3 研究范围界定及研究主题 | 第22-23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3-27页 |
1.4.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23-25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5-2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社区配建设施理论及实践综述 | 第31-5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4页 |
2.1.1 市场导向 | 第31页 |
2.1.2 中小城市 | 第31-32页 |
2.1.3 社区 | 第32-33页 |
2.1.4 社区服务设施 | 第33-34页 |
2.1.5 社区配建设施 | 第34页 |
2.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社区配建设施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 第34-36页 |
2.3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36-45页 |
2.3.1 社区发展理论 | 第36-37页 |
2.3.2 邻里单位理论 | 第37-39页 |
2.3.3 社区适宜居住性理论 | 第39-40页 |
2.3.4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40-42页 |
2.3.5 可持续社区理论 | 第42-44页 |
2.3.6 小结 | 第44-45页 |
2.4 国内外建设实践 | 第45-59页 |
2.4.1 国外社区配建设施建设实践 | 第45-48页 |
2.4.2 国内社区配建设施建设实践 | 第48-57页 |
2.4.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社区概念的引入与演进 | 第59-90页 |
3.1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演变 | 第59-63页 |
3.1.1 单位组织为主、街居组织为辅的城市二元基层管理体制 | 第59-61页 |
3.1.2 “单位”制度的衰退及二元基层管理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 第61-62页 |
3.1.3 街区——社区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建立 | 第62-63页 |
3.2 城市社区的职能研究 | 第63-68页 |
3.2.1 自治管理职能 | 第64-65页 |
3.2.2 社会服务职能 | 第65-66页 |
3.2.3 教育文化职能 | 第66-67页 |
3.2.4 监督及民意表达职能 | 第67-68页 |
3.3 社区规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68-84页 |
3.3.1 社区规模的构成 | 第68-69页 |
3.3.2 社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2页 |
3.3.3 不同社区规模假说理论 | 第72-77页 |
3.3.4 社区规模的实证探索 | 第77-84页 |
3.4 社区配建设施内容构成及分类 | 第84-88页 |
3.4.1 社区配建设施内容构成 | 第84-86页 |
3.4.2 社区配建设施分类 | 第86-88页 |
3.5 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基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社区配建设施规划布局研究 | 第90-147页 |
4.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产生的背景 | 第90-92页 |
4.2 市场导向下社区配建设施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101页 |
4.2.1 政策导向 | 第92-95页 |
4.2.2 人口结构 | 第95-96页 |
4.2.3 社会诉求 | 第96-98页 |
4.2.4 出行方式 | 第98页 |
4.2.5 社区配建设施发展趋势 | 第98-101页 |
4.3 社区配建设施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对接 | 第101-106页 |
4.3.1 “千人指标”与多元化需求的对接 | 第101-102页 |
4.3.2 低人口出生率与教育设施配置过剩 | 第102-103页 |
4.3.3 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的兼顾 | 第103-105页 |
4.3.4 区域统筹和社区内平衡的协调 | 第105-106页 |
4.4 社区配建设施规模及空间布局研究 | 第106-138页 |
4.4.1 以需求为导向的居民活动分类 | 第106-107页 |
4.4.2 社区背景下人的行为需求分析 | 第107-115页 |
4.4.3 社区配建设施的规模设想与建议 | 第115-125页 |
4.4.4 社区配建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议 | 第125-130页 |
4.4.5 灵宝市五龙区详细规划实例分析 | 第130-138页 |
4.5 社区配建设施与现行规划编制及开发运作方式的结合 | 第138-145页 |
4.5.1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与社区配建设施的关系 | 第138-139页 |
4.5.2 现行规划编制及开发运作方式下社区设施配置建议 | 第139-142页 |
4.5.3 市场导向下社区配建设施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建议 | 第142-145页 |
4.6 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