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1.2 优势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1.1.3 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1.4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最要手段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1.3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2.1.1 产业集群 | 第25页 |
2.1.2 优势产业 | 第25-26页 |
2.1.3 县域经济 | 第26页 |
2.1.4 县域优势产业 | 第26-27页 |
2.2 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7-28页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8页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县域优势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3.1 县域优势产业的成功案例 | 第30-33页 |
3.1.1 晋江市服装制鞋产业分析 | 第30-32页 |
3.1.2 山东寿光蔬菜优势产业发展分析 | 第32-33页 |
3.2 案例县域优势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33-36页 |
3.2.1 立足比较优势资源,资源主导型路径 | 第34页 |
3.2.2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相对应的产业政策,优势产业集群路径 | 第34页 |
3.2.3 依托科技创新,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主导型路径 | 第34-35页 |
3.2.4 政府服务到位,民营经济主导,政府与民营经济配合型路径 | 第35-36页 |
第4章 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评价方法 | 第36-42页 |
4.1 县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6-38页 |
4.1.1 突出比较优势,集中发展 | 第36-37页 |
4.1.2 明确产业发展阶段 | 第37页 |
4.1.3 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 第37页 |
4.1.4 环保、创新和可持续 | 第37-38页 |
4.2 优势产业评价的方法 | 第38-42页 |
4.2.1 区位商分析 | 第38-39页 |
4.2.2 五种竞争力模型 | 第39-41页 |
4.2.3 两种评价方法的联系 | 第41页 |
4.2.4 对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5章 四川县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65页 |
5.1 四川县域的基本情况 | 第42页 |
5.2 四川样本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42-58页 |
5.2.1 样本的选取 | 第42-43页 |
5.2.2 四川样本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43-56页 |
5.2.3 样本县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56-58页 |
5.3 四川县域优势产业的评价 | 第58-63页 |
5.3.1 “五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8-60页 |
5.3.2 区位商评价 | 第60-63页 |
5.4. 总结四川县域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5.4.1 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63-64页 |
5.4.2 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第6章 四川县域发展优势产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 第65-73页 |
6.1 四川县域发展优势产业的SWOT分析 | 第65-67页 |
6.1.1 优势 | 第65页 |
6.1.2 劣势 | 第65-66页 |
6.1.3 机会 | 第66页 |
6.1.4 威胁 | 第66-67页 |
6.1.5 总结 | 第67页 |
6.2 四川县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对策 | 第67-73页 |
6.2.1 政府层面 | 第68-69页 |
6.2.2 企业层面 | 第69-71页 |
6.2.3 社会层面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