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调查法 | 第16-17页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第18-21页 |
(一)教育公平的涵义 | 第18-20页 |
(二)教育公平理论的代表观点 | 第20-21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3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内容 | 第22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 | 第22-23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中部地区 | 第23-24页 |
(二)布局调整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基于 X 县的调查分析 | 第26-30页 |
一、X 县概况及学校布局调整现状 | 第26-27页 |
二、引发布局调整的因素 | 第27-30页 |
(一)适龄入学少年儿童减少 | 第27页 |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27-28页 |
(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优质教育需求矛盾 | 第28-30页 |
第三章 X 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引发的问题 | 第30-42页 |
一、学生难以适应 | 第30-32页 |
(一)上学路程远 | 第30页 |
(二)由此引发的辍学问题 | 第30-31页 |
(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第31-32页 |
二、加重家庭负担 | 第32-34页 |
(一)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 第32-33页 |
(二)加重家长的精神负担 | 第33页 |
(三)加剧跟风进城现象 | 第33-34页 |
三、学校规模失衡 | 第34-37页 |
(一)出现两极分布的班额现象 | 第34-35页 |
(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三)可能会产生择校问题 | 第36-37页 |
四、教师调配不合理 | 第37-42页 |
(一)富余教师判定问题 | 第37-39页 |
(二)教师人事升迁竞争更加激烈 | 第39页 |
(三)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一、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目标的理解错位 | 第42-43页 |
(一)以经济优先遮掩布局调整目标 | 第42页 |
(二)缺乏对布局调整的生态因素考虑 | 第42-43页 |
二、“效率优先”与“公平优先”的冲突 | 第43-44页 |
三、缺乏相对应的保障措施 | 第44-48页 |
(一)X 县遭遇教师危机 | 第44-45页 |
(二)X 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简陋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路径选择 | 第48-56页 |
一、加强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良好理解 | 第48-50页 |
(一)促进教育公平放首位 | 第48页 |
(二)制定合理的规划 | 第48-50页 |
(三)加强政策的宣传工作 | 第50页 |
二、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 第50-56页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50-52页 |
(二)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 第52-53页 |
(三)加强对困难家庭和学生的帮扶与资助 | 第53-54页 |
(四)交通法制化或实施交通补贴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附录 A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问卷调查 | 第62-66页 |
附录 B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访谈提纲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