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 数学课改的意义和方向 | 第9页 |
2. 课改与中考命题的关系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预测中考数学命题发展的方向 | 第10页 |
2.指导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考试评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6页 |
(一)西方国家考试评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2页 |
(二)我国考试评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6页 |
1. 科举制度的萌芽期(公元 606 年以前) | 第12-13页 |
2. 科举制度发展期(公元 606 年——1905 年) | 第13页 |
3. 近代教育评价发展期(1905 年—1949 年) | 第13页 |
4.现代教育评价蓬勃发展期(1949 年以后)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新课改与中考数学命题的关系 | 第16-26页 |
一、课改实施的标准 | 第16-21页 |
(一)传统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二)新课改实施的标准 | 第16-21页 |
1.课改要求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第16-17页 |
2.课改要求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 第17-19页 |
3.新课程要求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19-21页 |
二、中考数学命题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21-23页 |
(一)中考数学命题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二)中考数学命题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三、课改与中考数学命题的关系 | 第23-26页 |
(一)新课程改革是中考命题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二)中考数学命题趋势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在新课改指导下的中考数学命题改革 | 第26-39页 |
一、新课改下的中考数学试卷 | 第26-28页 |
(一)中考数学试卷评价的意义 | 第26页 |
(二)新课改下中考试卷的特征 | 第26-28页 |
1.试卷应具有继续学习的功能 | 第26页 |
2.有利于教与学的发展 | 第26-27页 |
3.试卷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第27页 |
4.试卷应鼓励创新精神 | 第27-28页 |
5.试卷始终关注以人为本 | 第28页 |
6.试卷的表述要简明扼要 | 第28页 |
二、河北近年中考数学命题的变化 | 第28-35页 |
(一)2011 年到 2013 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知识分布(表 1) | 第28-29页 |
(二)三年题型、考点对照以及分值变化 | 第29-35页 |
三、2013 年河北中考试卷的分析 | 第35-39页 |
(一)试卷的题型及所占分值的变化 | 第35页 |
(二)考查范围及形势的改变 | 第35-36页 |
(三)人文关怀的体现 | 第36页 |
(四)严格遵照《学科考试说明》 | 第36页 |
(五)注重基础,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的呈现 | 第36页 |
(六)关注数学模型的应用与构建 | 第36-37页 |
(七)增强试题的考查效度,提升试卷的厚重感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近年中考题的变化,展望未来的中考数学 | 第39-52页 |
一、中考命题的转变 | 第39-43页 |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 第40-41页 |
(二)试题难度降低 | 第41-42页 |
(三)题型的多样化 | 第42-43页 |
(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 第43页 |
二、对未来中考数学的展望 | 第43-47页 |
(一)重点考查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第44-45页 |
(二)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 第45页 |
(三)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 | 第45-47页 |
三、带给教学的启示与备考建议 | 第47-52页 |
(一)教学启示 | 第47-49页 |
(二)备考建议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