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一) 选题理由 | 第13页 |
(二) 理论价值 | 第13-14页 |
(三)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 素质与心理素质 | 第15-16页 |
(二) 健康与心理健康 | 第16页 |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7-20页 |
(一) 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国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五、创新之点 | 第20-21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实证研究 | 第22-3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2页 |
二、调查工具 | 第22-23页 |
三、调查对象 | 第23页 |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分类分析 | 第23-33页 |
(一) 意志素质 | 第23-24页 |
(二) 情感素质 | 第24-25页 |
(三) 自我意识素质 | 第25-26页 |
(四) 兴趣素质 | 第26-27页 |
(五) 开拓创新素质 | 第27-28页 |
(六) 人际关系素质 | 第28-29页 |
(七) 动机素质 | 第29-30页 |
(八) 竞争素质 | 第30-31页 |
(九) 社会适应素质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分析和讨论 | 第33-37页 |
一、通过对各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 第33页 |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一) 性别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 学习成绩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三) 年纪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四) 专业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三、心理教育与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案 | 第37-47页 |
一、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37-39页 |
(一)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 第37页 |
(二) 能自觉调节和控制情绪 | 第37-38页 |
(三)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 第38页 |
(四) 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38页 |
(五)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 第38页 |
(六)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8-39页 |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39-40页 |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40-41页 |
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 第41-43页 |
(一) 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 第41页 |
(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 第41-42页 |
(三) 自觉地调控情绪 | 第42页 |
(四)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 第42页 |
(五) 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 | 第42页 |
(六)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42-43页 |
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 第43-47页 |
(一) 心理咨询及其作用 | 第43-44页 |
(二)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任务与内容 | 第44-45页 |
(三)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形式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团体训练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构想 | 第47-49页 |
一、团体训练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47-48页 |
二、团体训练的设计构想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运用森田理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 第49-55页 |
一、森田理论(morita therapy)及其适应症 | 第49-50页 |
二、神经质症的诊断标准 | 第50-51页 |
三、森田理论的治疗原则 | 第51-53页 |
(一) 弄清神经质症的本质 | 第51页 |
(二) 了解情感活动的规律 | 第51-52页 |
(三) 陶冶和改造神经质性格 | 第52-53页 |
(四) 养成“顺其自然”的态度 | 第53页 |
(五) 关于治愈 | 第53页 |
四、森田疗法理论的实施方法 | 第53-55页 |
(一) 住院式森田疗法 | 第53-54页 |
(二) 门诊式森田疗法 | 第54页 |
(三) 生活发现会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