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4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21-33页 |
1.1.1 设计问题的理性求解和反映实践 | 第21-23页 |
1.1.2 设计过程的规范性与描述性 | 第23-29页 |
1.1.3 整合设计 | 第29-33页 |
1.2 论文研究的概念、术语和关键问题 | 第33-3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35-41页 |
1.3.1 汽车造型设计流程 | 第35-36页 |
1.3.2 交互设计的生命周期模型 | 第36-38页 |
1.3.3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38-41页 |
1.4 选题背景 | 第41-43页 |
1.4.1 论文研究的科研项目背景 | 第41-42页 |
1.4.2 论文研究的实际设计和研究项目背景 | 第42页 |
1.4.3 论文研究的学术交流背景 | 第42页 |
1.4.4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42-43页 |
1.5 研究方法和组织结构 | 第43-47页 |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论基础 | 第43页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1.5.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44-47页 |
第2章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演进与变革 | 第47-64页 |
2.1 概述 | 第47-48页 |
2.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历史与变革 | 第48-56页 |
2.2.1 历史与变革:从“刚性”到“弹性”的人机关系演变 | 第48-54页 |
2.2.2 现代设计变革的社会背景 | 第54页 |
2.2.3 设计模式的变革:从分离到整合的研发模式 | 第54-56页 |
2.3 用户主体:从安全到智能的用户体验演进 | 第56-59页 |
2.3.1 速度的渴望:运载与安全 | 第57页 |
2.3.2 品质的诉求:效率与舒适 | 第57-58页 |
2.3.3 载体的超越:互联与智能 | 第58-59页 |
2.4 设计主体:整合趋势与设计师角色演变 | 第59-62页 |
2.4.1 硬件主导与角色重合期 | 第59-60页 |
2.4.2 软件界面与角色独立期 | 第60-61页 |
2.4.3 软硬界面整合与角色分享期 | 第61-62页 |
2.5 设计流程、工具与方法面临挑战 | 第62页 |
本章论点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的整合设计流程 | 第64-100页 |
3.1 概述 | 第64-65页 |
3.2 逐本求源: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的框架 | 第65-71页 |
3.2.1 “软硬”产品研发流程 | 第65-68页 |
3.2.2 脉络: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整合设计流程的逻辑线索 | 第68-69页 |
3.2.3 框架: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整合设计流程的时序结构 | 第69-71页 |
3.3 求同存异: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要素 | 第71-74页 |
3.3.1 要素解析: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整合的设计对象 | 第71-74页 |
3.3.2 同质要素:基于驾驶任务的系统构架 | 第74页 |
3.4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流程 | 第74-97页 |
3.4.1 设计定义 | 第75-80页 |
3.4.2 概念及系统构建 | 第80-90页 |
3.4.3 详细设计 | 第90-97页 |
本章论点小结 | 第97-100页 |
第4章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与测试 | 第100-121页 |
4.1 概述 | 第100页 |
4.2 汽车人机交互硬件界面的评估 | 第100-103页 |
4.2.1 汽车人机交互硬件界面的评估对象与评估载体 | 第100-101页 |
4.2.2 汽车人机交互硬件界面的评估方法 | 第101-103页 |
4.3 汽车人机交互软件界面的评估 | 第103-105页 |
4.4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测试 | 第105-110页 |
4.4.1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的层级 | 第105-106页 |
4.4.2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对象和内容 | 第106-110页 |
4.5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 第110-113页 |
4.5.1 定量方法 | 第111-112页 |
4.5.2 定性方法 | 第112页 |
4.5.3 规范与标准 | 第112-113页 |
4.6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评估载体 | 第113-114页 |
4.7 电动汽车人机交互界面快速原型评估测试 | 第114-118页 |
4.7.1 评估载体、评估内容与方法 | 第114-115页 |
4.7.2 评估测试过程 | 第115-118页 |
4.7.3 评估决策模式 | 第118页 |
4.8 原型及评估测试的逻辑线索与时序节点 | 第118-119页 |
本章论点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概念工具和方法 | 第121-138页 |
5.1 概述 | 第121-122页 |
5.2 汽车造型与交互设计的概念工具和方法 | 第122-124页 |
5.2.1 传情达意:基于情感与意向的造型概念设计视觉辅助工具 | 第122-123页 |
5.2.2 思成于行:基于需求与行为的交互设计概念创新方法 | 第123-124页 |
5.3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概念工具 | 第124-125页 |
5.3.1 驱动界面视觉风格整合的工具 | 第124-125页 |
5.3.2 驱动界面系统构架整合的设计工具 | 第125页 |
5.4 整合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视觉的情景板工具 | 第125-129页 |
5.4.1 情景板工具内涵辨析 | 第125页 |
5.4.2 整合软硬人机界面视觉风格的情景板构建 | 第125-127页 |
5.4.3 电动汽车嵌入式信息交互系统界面设计 | 第127-129页 |
5.5 整合汽车人机软硬界面系统构架的故事板 | 第129-135页 |
5.5.1 故事板工具内涵辨析 | 第129-130页 |
5.5.2 基于多维轴向的故事板框架构建 | 第130-131页 |
5.5.3 基于故事板的显示、控制界面设计 | 第131页 |
5.5.4 电动汽车导航软硬界面整合设计 | 第131-135页 |
5.6 逻辑线索中的情景板与故事板工具 | 第135-137页 |
本章论点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方法论 | 第138-160页 |
6.1 概述 | 第138页 |
6.2 整合与分化节点的“装配”关系 | 第138-143页 |
6.2.1 整合节点的逻辑线索 | 第139-141页 |
6.2.2 整合节点的时序结构 | 第141-143页 |
6.3 汽车人机交互软硬界面整合设计策略 | 第143-148页 |
6.3.1 规范性与动态性并存的设计现象 | 第143-144页 |
6.3.2 基于阶段规范性与任务动态性的V模型 | 第144-146页 |
6.3.3 始于“合”:自上而下的设计 | 第146-147页 |
6.3.4 始于“分”:自下而上的评估 | 第147-148页 |
6.4 基于“内核外缘”的整合设计方法论模型 | 第148-158页 |
6.4.1 “内核”与“外缘”的涵义 | 第148-149页 |
6.4.2 设计空间整合与信息层 | 第149-153页 |
6.4.3 设计知识整合与工具层 | 第153-154页 |
6.4.4 设计规范整合与决策层 | 第154-158页 |
本章论点小结 | 第158-160页 |
结论 | 第160-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82-1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183-184页 |
附录C (附图) | 第184-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