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模型选择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修复实验 | 第15-21页 |
2.1 石油烃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第15-18页 |
2.1.1 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 | 第15-16页 |
2.1.2 表面活性剂产生及影响 | 第16-17页 |
2.1.3 微乳液产生及运动 | 第17-18页 |
2.2 试验区 | 第18-2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3 植物-盐地碱蓬生态特征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数学模型 | 第21-29页 |
3.1 模型构建 | 第21-26页 |
3.1.1 水流模型 | 第21-24页 |
3.1.2 溶质运移模型 | 第24-26页 |
3.2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土壤修复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 第29-45页 |
4.1 模型主要参数确定 | 第29页 |
4.2 模型离散 | 第29-30页 |
4.3 模型验证 | 第30-31页 |
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4.4.1 油对照组 | 第32-34页 |
4.4.2 菌剂组 | 第34-37页 |
4.4.3 植物组 | 第37-39页 |
4.4.4 联合修复组 | 第39-42页 |
4.4.5 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不同条件下的石油烃联合降解效果预测 | 第45-62页 |
5.1 石油烃初始污染浓度影响 | 第45-49页 |
5.1.1 高浓度情况 | 第45-47页 |
5.1.2 低浓度情况 | 第47-48页 |
5.1.3 不同初始浓度情况对比 | 第48-49页 |
5.2 不同灌溉方式的影响 | 第49-52页 |
5.2.1 灌溉情景1 | 第49-50页 |
5.2.2 灌溉情景2 | 第50-51页 |
5.2.3 不同灌溉方式结果对比 | 第51-52页 |
5.3 污染深度范围的影响 | 第52-56页 |
5.3.1 污染深度5cm | 第53-54页 |
5.3.2 污染深度10cm | 第54-56页 |
5.3.3 不同污染深度结果对比 | 第56页 |
5.4 微生物降解常数影响 | 第56-60页 |
5.4.1 取十六烷降解常数 | 第57-58页 |
5.4.2 取二十八烷降解常数 | 第58-60页 |
5.4.3 不同降解常数结果对比 | 第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安全与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62-75页 |
6.1 修复效果安全性评价 | 第62-68页 |
6.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3-65页 |
6.1.2 单污染指数法评价 | 第65-66页 |
6.1.3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 第66-68页 |
6.1.4 生物指标评价 | 第68页 |
6.2 修复效果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68-70页 |
6.2.1 技术评价 | 第68页 |
6.2.2 经济评价 | 第68-70页 |
6.3 综合决策分析 | 第70-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