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过滤装置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第12页
    1.3 海绵城市的主要措施第12-15页
        1.3.1 下凹式绿地第13页
        1.3.2 透水路面第13页
        1.3.3 绿化屋面第13-14页
        1.3.4 生物滞留设施第14页
        1.3.5 雨水湿地第14页
        1.3.6 各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比较第14-15页
    1.4 国内外海绵城市成功案例第15-16页
        1.4.1 哥本哈根的海绵城市规划第15页
        1.4.2 珠海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第15-16页
    1.5 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5.1 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理解偏差第16页
        1.5.2 技术与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标准不完善第16页
        1.5.3 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第16页
        1.5.4 雨水过滤技术不完善第16-17页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7页
        1.6.1 研究目标第17页
        1.6.2 研究内容第17页
    1.7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1.7.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7.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目标区域概况及水样采集分析第20-28页
    2.1 目标区域概况第20-24页
        2.1.1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第20页
        2.1.2 河道水系及水资源现状第20-21页
        2.1.3 降雨水量水质第21-24页
    2.2 水样采集及分析方法第24-28页
        2.2.1 水样采集第24-25页
        2.2.2 水样分析方法第25-26页
        2.2.3 水质评价方法第26-28页
第3章 雨水径流污染第28-46页
    3.1 屋面雨水径流第28-33页
        3.1.1 屋面雨水径流污染概述第28页
        3.1.2 屋面径流的水质分析第28-33页
    3.2 路面雨水径流第33-38页
        3.2.1 路面雨水径流污染概述第33-34页
        3.2.2 路面径流的水质分析第34-38页
    3.3 雨水径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第38-43页
        3.3.1 分析结果第40-43页
    3.4 雨水径流污染程度分析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雨水过滤装置的结构优化及过滤材料的选择第46-70页
    4.1 雨水过滤装置的设计第46-48页
        4.1.1 设计背景第46页
        4.1.2 设计方案第46-48页
    4.2 雨水过滤装置的结构优化第48-61页
        4.2.1 FLUENT软件介绍第48-49页
        4.2.2 雨水过滤装置结构优化第49-51页
        4.2.3 进水区高度优化第51-54页
        4.2.4 导流板优化第54-56页
        4.2.5 配水墙优化第56-61页
    4.3 过滤材料的选择第61-67页
        4.3.1 雨水过滤方式第61页
        4.3.2 雨水过滤实验第61-62页
        4.3.3 滤速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第62-64页
        4.3.4 原水浊度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第64-66页
        4.3.5 过滤层厚度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5章 目标区域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第70-78页
    5.1 目标区域排水系统现状第70-73页
        5.1.1 排水系统工程现状第70-72页
        5.1.2 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第72-73页
    5.2 目标区域雨水利用系统工程现状第73-75页
    5.3 雨水过滤装置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第75-77页
        5.3.1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原则第75页
        5.3.2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例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创新点第79页
    6.3 不足与建议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A第84-8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88页
    发明专利第86页
    参加科研情况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数值模拟与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LMDI方法的北京市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