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秸秆堆肥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1 秸秆堆肥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 秸秆堆肥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2.3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堆肥的影响 | 第13-14页 |
3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1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种类 | 第14-15页 |
3.2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4 秸秆降解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4.1 秸秆降解菌剂的分类 | 第16-17页 |
4.2 秸秆降解复合菌剂的作用效果 | 第17-18页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秸秆堆肥降解菌分离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2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1.1 材料 | 第21-24页 |
1.2 方法 | 第24-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2.1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7-28页 |
2.2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纤维素刚果红平板效果 | 第28-29页 |
2.3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降解稻秆能力 | 第29-30页 |
2.4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产酶能力 | 第30-31页 |
2.5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鉴定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复配对稻秆降解的影响 | 第37-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2 方法 | 第39-4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1 10株秸秆堆肥降解菌对稻秆降解效果 | 第42-43页 |
2.2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复配对稻秆的降解效果 | 第43-45页 |
2.3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种类对稻秆组分降解效果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秸秆堆肥降解菌株复配液体发酵降解稻秆条件的优化 | 第4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材料 | 第49-50页 |
1.2 方法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2.1 因子设计方法条件分析稻秆绝对降解率 | 第51-55页 |
2.2 稻秆绝对降解率Y与影响因子模型方程构建 | 第55-56页 |
2.3 因子设计方法条件分析木质纤维素酶活 | 第56-59页 |
2.4 稻秆液体发酵效果及电镜扫描分析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待)发表论文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