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4-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2.1.1 人力资源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 第14-15页 |
2.1.2 人才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2.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24页 |
第3章 晋江市人才引进实践及问题 | 第24-40页 |
3.1 晋江市经济与人才队伍现状 | 第24页 |
3.2 晋江市人才引进做法 | 第24-35页 |
3.2.1 成立机构 | 第24-25页 |
3.2.2 界定优秀人才标准 | 第25-27页 |
3.2.3 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 | 第27-30页 |
3.2.4 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 第30-32页 |
3.2.5 加强人才的事业平台建设 | 第32-33页 |
3.2.6 丰富宜居城建吸引人才 | 第33-35页 |
3.3 晋江市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3.3.1 对人才的需求研判不够 | 第35-36页 |
3.3.2 对人才政策落实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6-37页 |
3.3.3 城市建设配套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高 | 第37页 |
3.3.4 人才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 | 第37页 |
3.3.5 对人才的开发还不够明显 | 第37-38页 |
3.3.6 人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 第38-40页 |
第4章 国内外人才引进做法及借鉴 | 第40-48页 |
4.1 发达国家人才引进做法 | 第40-43页 |
4.1.1 美国的人才引进做法 | 第40-41页 |
4.1.2 法国人才引进政策 | 第41-42页 |
4.1.3 日本“人才积分优惠制度” | 第42-43页 |
4.2 国内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做法 | 第43-46页 |
4.2.1 上海用居住证新政策留住人才 | 第43-45页 |
4.2.2 深圳人才引进做法 | 第45-46页 |
4.3 借鉴启示 | 第46-48页 |
第5章 完善晋江市人才引进对策建议 | 第48-60页 |
5.1 细化晋江人才需求分析 | 第48-51页 |
5.1.1 各类人才资源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5.1.2 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 第49-51页 |
5.2 梳理优化现有人才工作机制 | 第51-53页 |
5.2.1 构建高效机制 | 第51-52页 |
5.2.2 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 | 第52页 |
5.2.3 增强人才公共服务 | 第52-53页 |
5.2.4 构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 第53页 |
5.3 创新升级人才工作 | 第53-55页 |
5.3.1 构建周密人才工作网络 | 第53-54页 |
5.3.2 实施人才工作量化考核 | 第54-55页 |
5.4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 第55-56页 |
5.4.1 优化服务机制 | 第55-56页 |
5.4.2 加大引进人才的后续培训力度 | 第56页 |
5.5 实施人才引进重点项目 | 第56-60页 |
5.5.1 实施大孵化器战略 | 第56-57页 |
5.5.2 实施更具灵活的人才落户办法 | 第57页 |
5.5.3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 第57-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页 |